侍奉父亲十九载 真爱无言 大孝无声
正文浏览次数:951
2014/12/10 23:37:08
来源:网络媒体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道出许多人世间的艰辛与无奈。可家住神木县神华路社区的王哲明,19年如—日侍奉瘫痪父亲,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用无言的真爱诠释着孝顺美德。
近日,记者来到了王哲明家中,跨进大门,院子里收拾的整整齐齐,洒扫的干干净净,这样清爽的小院,给人极为舒服的感觉。
—进门,记者就看见—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正在伺候一位瘫痪的老人小便,原来王哲明本人已65岁,老父亲已经89岁了。一个十几年瘫痪在床的老人,看上去却依然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这一切得益于王哲明的悉心照顾。当记者表明来意后,他显得有些腼腆连声说,照顾老人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父亲忽然瘫痪,王哲明开始尽孝“道”
1995年7月的一天,正在上班的王哲明急匆匆地赶回农村老家,因为父亲病了,由于不知道详细病情,他在城里请了大夫随他回乡为父亲诊断。回到家中,父亲躺在炕上,处于半昏迷状态,随行医生告诉他,老人是突发脑出血,需要及时救治。王哲明顾不得难过,立即请来医生为老人治疗,之后送往医院治疗,与死神搏斗了20多天后老人保住了生命,但是因脑出血造成了右半边身体瘫痪。
王哲明家里姐弟六人,他是唯一的儿子。王哲明结婚后就和父母一起生活。母亲已经去世,父亲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自从父亲瘫痪,他便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这一照顾就是19年。
父亲患病时,王哲明正在县教研室任职,每天还要照料着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吃饭要人喂、翻身和坐立都需要人搀扶起来放到椅子上的老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十几年来坚持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的生活起居,完全超乎了常人想象。每天早晨他帮老人穿好衣服,伺候大小便,妻子准备好早点,亲手喂老人吃完饭,他才急匆匆去上班。下了班,他要第一时间赶回家,帮助妻子为老人做康复锻炼,晚上除了换尿布,王哲明还要给父亲擦洗、按摩身体,每天晚上等到服侍老人睡下后,他的双腿浮肿且僵硬。为了方便晚上照顾老人,王哲明和妻子在客厅靠近老人的卧室支了张床,只要老人有动静,他便随时起床照应。平日里,即使父亲睡着了,王哲明也不放心,半夜也时不时起来看看父亲。十九个寒暑,王哲明几乎从未睡过安稳觉。邻居们看在眼里,无不从心里敬佩他的孝心,都夸他是个大孝子。他却谦和地说:“孝敬老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家庭的子女都会这样做的。”
真情孝行,王哲明为子孙上了一课
除了日常生活的细致照顾,王哲明还注重观察老人的思想情绪变化。他在日常照顾老人时,总是轻声细语,从未给老人脸色看,有时老人心情不好,解大小便或者康复锻炼时,不允许其他人搀扶,只要求他去伺候,甚至乱发脾气,这时王哲明就给老人做思想工作,慢慢地开导老人,说些开心的事让老人放松心情。如果天气好王哲明就会用轮椅推着老人出去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自打老人有病以来,王哲明就这样坚持着,他几乎没有出去游玩过,但他从无怨言。去年他因病不得不去西安检查身体,只去了两天便迫不及待地返了回来,他不放心老人。他告诉记者,有时他也会产生烦躁心情,他们夫妻俩就相互勉励、相互安慰。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坚持赡养好自己的父亲。用王哲明两口子的话说:“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一生经历了很多事情,吃过苦,受过累,作为儿女,把老人照顾好,让他们安享晚年,是我们最起码的责任。”
身教胜于言传,王哲明夫妻的孝行,儿孙们耳濡目染,对老人都很孝顺,经常给老人买吃的、穿的、用的,回到家里就帮着做饭、洗衣、陪老人锻炼,让老人们心情舒畅,病情稳定。王哲明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他常常教导儿孙们“百善孝为先”,他的言行儿孙们谨记在心,并付诸行动。早些年,大儿媳和他们一起住,他上班后,儿媳妇就帮着婆婆照顾爷爷,给老人换洗脏衣服,从不怕脏不怕累。如今儿子们各有各的事业,孙子都已上学,生活和谐幸福。
真爱无言,王哲明要让父亲好好活着
王哲明说:“父亲是个要强的人,一生直着腰板做人,如今他病了,我要照顾好他。”于是,2002年王哲明毅然提前离岗,回家照顾父亲。
为了更好的护理父亲,王哲明常常去医院咨询医生护理常识,如今,他也年事已高,儿孙们心疼他,为他买了电脑,教他上网,他现在可以坐在家里查这些知识了。对于王哲明来说,服侍父亲成了他日常程式化的工作,每天伺候完饮食起居,剩下的时间定时做锻炼,包括活动肢体、走动等,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他说:“只要父亲在一天,我就会好好地服侍他。”
19年来,在王哲明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父亲的病情没有再加重,身上也没有出现过褥疮。现在老人意识清醒,可以简单地说几个字,看到老人现在情况稳定,王哲明心里十分欣慰。
真爱无言,王哲明以他特有的质朴善良、宽厚仁义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动人乐章,用爱、用真情演绎着人世间最动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