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杨家庄的杨庆义,自幼酷爱写作。别看他只有初中文化,从1976年开始,他的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上刊登。
今年72岁的杨庆义,是一位退休工人。上小学时,母亲的突然病逝,一度影响了他的读书热情。读初中后,班主任知道杨庆义爱好作文,专门给他“开小灶”,教他写作技巧。杨庆义创作的《学愚公 攀高锋》《学雷锋 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学校广播站进行了广播。这让杨庆义热爱上了写作。
由于某些原因,杨庆义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刚开始,他给瓦匠当小工,后来先后担任生产队农业技术员、大队农业技术员、生产队会计等职。1976年,杨庆义发现某省级报纸刊登了一篇介绍治猪癣的方法。仔细阅读后,他感到文章写得长而乱,不便操作。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不到100字的《治疗猪癣又一方》。《河北日报》《河北科技报》都在头版刊登。第一篇稿件见报后,他信心大振,又采写了《震后清理废墟分段包干好》,在《河北日报》头版发表。唐山当地的媒体也连续刊发了他多篇文章。
发现杨庆义写作特长后,上级调他到大队帮忙写总结、汇报材料等,后来又调他到镇工委整理材料,给领导写发言稿。有一次,唐山专署召开“农村工作推行‘大包干’”会议。新军屯工委书记发言稿中提到:“南青坨村9队8头牛7只眼”。与会人员一片哗然。原来南青坨村的8头牛中,有一头牛双眼都看不见,其余7头是单眼瞎。经进一步解释,大家报以热烈掌声。可见杨庆义工作的认真,写作的严谨。
“选择了写作,就是选择了吃苦,选择了牺牲与奉献”。杨庆义深谙此理。那时在基层工作,除了国家法定假期,他没有休息时间。尽管单位离家只有3公里,杨庆义却连续一两个月不回家。家里的大事小情,全交给了爱人。
退休后,杨庆义继续发挥余热,坚持笔耕不辍。为了方便投稿,他开始学习电脑写作。为了练习电脑打字,他在孙女的指导下,把字母旁写上同音汉字,一字一句训练。同时,杨庆义教孙女写作文。就这样,爷孙俩互相学习。杨庆义学会了电脑打字,孙女的语文成绩也有明显提高。杨庆义专门写了一篇《我教孙女学写作 孙女教我学拼音 爷孙双受益》的稿子。这篇稿子,还被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播出。
这些年,杨庆义参与编写了《唐山地震纪实》《唐山知青回忆录》等书籍。他还应邀加入到遵化市老干部局、唐山市关工委的史料征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