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养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正文浏览次数:9655
  2018/5/9 10:16:56    来源: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一生热爱劳动,99岁还下地割麦子

  家住黄骅市黄骅镇张孙村的杨连凯老人,今年109岁高龄,他育有三子一女,长子85岁,小儿子也已经70岁了。几个孩子对老人十分孝顺,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和睦又幸福。

  杨连凯老人出生于1909年2月3日,1925年参加工作,1969年退休于上海市浦东三航局。他的工作主要是参与码头建设,条件艰苦,并且长期驻外,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

  退休后,因为家里孩子多,家庭条件差,杨连凯依然没有闲着。老人热爱劳动,一年四季不休息,天天推着独轮小车干活儿——夏天打青草,秋天拾黄菜,冬天在地里搂干草。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步行几十里,只有雨雪天不出门。“爷爷身体特别好,99岁时还下地割麦子呢!”老人的孙子杨城说,老人一辈子辛劳忙碌,吃苦受累时总是走在前头。

  杨城说,爷爷喜欢动脑筋,从年轻时就爱做手工活儿,看到新奇玩意儿总忍不住在家捣鼓。多年来他用粗铁丝自制了几十个形态各异的九连环,很多人都解不开。101岁那年,爷爷看电视时突发灵感,用木板和布带子做了双拖鞋,结果不小心滑倒摔伤了胯骨。大夫说老人岁数太大不宜手术,劝保守治疗。一家人带着爷爷敷了几贴膏药便回家静养。“几个月后去复查,医生惊奇地说爷爷的腿骨长好了,恢复得像年轻人一样快!”杨城说,全家都夸爷爷活成神仙了。

  如今,杨连凯老人耳朵不太聋,眼睛也不花,生活能自理,还可以拄着拐杖到处溜达。

  好心态好脾气,健康长寿“六不”秘诀

  家人说,杨连凯老人健康长寿跟好心态分不开,他最大的特长是“六不”——从不发脾气,从来不着急,从来不挑事,从来不挑饭食,从来不挑穿戴,从来不磨磨叽叽。

  杨城笑着说,爷爷行动做事用现在的时髦话来形容,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杨城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父亲和爷爷居住的老屋破败不堪,急需重建,“当时盖房需要1600元,我父亲手里只有100多元。这就好比现在买套单元房需要100多万,手里却只有不到10万,相差悬殊。”杨城说,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当时愁得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但爷爷总是安慰他,说不管什么事终归会解决。后来,爷爷拿出一部分工资,家里又借了许多钱总算把房子盖起来了。事后,一家人省吃俭用攒了五六年,终于把全部外债还清了。

  杨连凯的小儿子杨会堂说,父亲一辈子艰苦朴素,从不乱花一分钱,至今还保留着30年前用过的毛巾。戴了几十年的腰带,前一阵儿他又缝缝补补接着用。一双袜子穿得实在不能穿了,孙子们偷偷给扔掉了。“我们经常偷着扔爷爷的衣服。给他买新的,他总是舍不得穿。”杨城说,每次扔衣服爷爷都要“埋怨”孩子们,并教育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丢。

  儿女比着孝敬,五世同堂和睦幸福

  据杨连凯的家人介绍,老人作息规律,饮食有度。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是晚上8时左右入睡,早上6时左右起床,雷打不动。“爷爷年轻时就爱干活儿,一干就是一天,中午也不休息。现在岁数大了,白天也会眯一小觉儿。”杨城说,爷爷还非常喜欢聊天,平时儿孙们“不断流”地来看他,谁来了他都要聊上几句。家里实在没人了,他就出去串门,老人性格直率,和谁都能聊得来。

  杨连凯的大孙媳姜志红说:“我爸爸妈妈、叔叔婶婶每天给爷爷做饭都是花样翻新,早晨油条老豆腐、中午饺子包子、晚上馄饨面条,汤汤水水不重样。”

  但面对美食的诱惑,老人非常有自制力,“再可口的饭,决不多吃;再不顺口,也不饿着。”现在,杨连凯老人饭量还不错,一顿能吃两个馒头或是一大碗面条。

  老人的小儿子杨会堂告诉记者,他们全家老少都非常疼爱关心老父亲,不管老人到谁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给老人洗脚、洗澡、洗衣服、剪指甲。“我们全家已经把伺候、孝敬老人,当成了义不容辞的传承和责任。”杨会堂说。

  目前,这个大家庭已经五世同堂,共有40口人。杨连凯共有3个玄孙,他时常抱着相差108岁的小玄孙开心解闷。“老人在,福气就在。因为时常看望老人,我们这一大家子特别近乎。现在,大伙儿都盼着老人健康长寿,盼着明年一起庆祝他110岁生日。”老人的孙子杨城说。

  101岁老人的 长寿秘诀

  王陈春花出生于博野县宋村,今年101岁,居住在广州。去年,她的子孙们热热闹闹地为她庆贺了百岁生日。最近,笔者见到了照顾她的晚辈们,了解到这位长寿老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管住嘴。老人常说,少吃一口,病症无有;多吃一口,睡觉难受。老人从不挑食,一天三顿,每顿吃一小碗饭。她爱吃炖得软软的肥猪肉,三天两头吃一点儿,消化力强,始终没有“三高”症状。她爱吃野菜,每年春天让晚辈们到处寻找野菜,洗净切碎后,掺和玉米面蒸成面菜团或做成野菜饼吃。逢年过节,老人坚持吃七八分饱,从不“破戒”,保持着“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习惯。

  第二是爱学习。老人非常爱学习,思维敏捷,经常读书看报。她识字不多,但特别认真,遇到不会的字,耐心记下后一定要问问别人。长年生活在外,她体会到“没有文化真不行”。她爱在书报中看战争故事,特别爱看电视里的战斗故事片。她心胸开阔,好交友,不但自己捐款给学校建教学楼,还教育晚辈们资助弱者行善做好事。

  第三是爱梳头。陈春花从年轻时每天用木梳梳头,年老后,每天上午下午饭后休息时必梳一次,每次坚持很长时间才结束,这样形成了习惯,梳了头才感到痛快、浑身轻松,这是她养生中的最大特点。十几年来,她的外甥媳妇(我们村人)专门照顾她,为她做饭、洗衣,每天上午下午都给她梳头几个小时,边梳边给她讲故事、说笑话,逗老人开心。晚上晚辈们下班回家后,是她最高兴的时候,与孩子们在一起,她笑逐颜开,尽享天伦之乐。

  2009年5月27日,陈春花的丈夫去世了,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她努力做到心态平和。晚辈们都有出息也很孝敬老人。所以,现在老人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没有什么烦心事。希望我们能从老人的养生经验中受益,并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lch)

相关信息
  • 社区这群“老兵帮大哥”够帅够暖
  • 2023/5/16 9:57:27
  • 老有所养幸福多 老有所为活力足
  • 2022/7/20 10:09:31
  • 陈秀英 甜蜜铺就幸福路
  • 2022/5/5 10:04:00
  • 护理达人分享老年照护经
  • 2021/12/28 10:21:00
  • 杨庆义 活到老 写到老
  • 2021/12/22 10:34:4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