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来,深知贫困山区教育情况薄弱的姚静夫,心里一直揣着一个“支教梦”。但他胃不好,怕自己万一去了不适应,反而给当地带来麻烦。因此,梦想暂时被搁置了。
由于不习惯退休后的清闲,姚静夫之后去了亲戚的企业帮忙,从事行政方面的工作,但却很不适应。“虽然这份工作有报酬,但不适合我。”站惯讲台的姚静夫想重新做与教育有关的工作。
今年春节过后,在市教育局的牵头下,姚静夫开始到友谊学校“支教”。
姚静夫在教室后排听课
“我本想站上讲台,但毕竟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姚静夫说,自己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很希望有人能教他些教学经验,如今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校里的年轻老师,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支教”方式。
进学校后,姚静夫整整听了张金月一个星期的语文课。
年轻老师张金月以前是学行政管理的,因为喜欢教书,就考了教师资格证,在友谊学校执教已有六个年头了。虽然经过几年摸索,张金月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她心里仍有不少待解的困惑。
经过姚静夫一学期帮助,张金月的授课方式变了,班里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提高了。
新学期开学前,姚静夫曾问张金月,还需不需要帮助。张金月急切地说:“欢迎你来,我真的很需要你。”就这样,姚静夫又出现在了校园里,而另一名语文老师潘秦,也成了姚静夫的“学生”。
提起姚静夫,校长汪希标的语气里充满着敬佩:“我以为他来几天就走了,想不到坚持了这么久,并且风雨无阻。”汪希标说,姚静夫甚至从没吃过学校的一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