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网讯(周苗苗 刘柯旋)“2021年3月29日,在村史馆为110名小学生宣讲党史、村史、小康奋斗史,参观传统农具、党建文化、文明乡风展览;2021年4月5日,村委会决定在乡情步行街西侧种油葵5亩,增添景观,增加集体收入……”
临近傍晚,手头事忙完,习惯性地记下当天的村务民情。在保定市徐水区崔庄镇商平庄村委会略显低矮的办公室里,翻看着“村情日记”,何喜来连连感叹全村的巨大变化。
72岁的何喜来曾在本村小学、镇中学、镇教办工作,40年党龄,正直细致。2009年退休回村,2011年1月受聘任村委会会计,月工资600元(2017年后涨到1000元)。从到岗开始就天天记录“村情日记”,十年写了10本、约15万字。
“这十年恰逢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村党支部带领4300多名党员群众艰苦奋斗,村里美起来、富起来的十年。”老人深有感触。
“2017年5月31日,美丽乡村工程各胡同硬化全面铺开,村史馆垫地基……”何喜来指着日记说,十年里党支部通过争取和自筹资金,陆续把18条主街、157条小巷全部硬化、绿化,建污水和垃圾处理厂、文化广场、小公园、小游园、步行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干部、党员白天上工地义务劳动,夜里轮流看守值班,裤脚、鞋上净是泥。泥水路变成水泥路,如今乡亲们的裤脚再也沾不上泥了。
日记里除了合作医疗、纠纷调处、秋收防火、征兵宣传、扶贫攻坚、疫情防控等两委工作、村里大事小情外,记录最多的是农民增收的内容。
“2011年12月6日,组织村民与德力食品公司签订种植粘玉米合同,共计2000亩。公司提供种子、肥料、技术,全部回收出口。一年种两茬,比普通作物一亩多收入400多元; 2019年9月17日,党支部书记高金龙召集致富带头人座谈创业打算,汇总需要村两委协调的事项。大伙儿反映,村里有20多家服装、制鞋企业和摊点,让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今后要在质量、品牌上下功夫……”作为村会计,何喜来账目清楚,“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比十年前增加近一倍。”
日记里大大小小工程上百项,却没有两委办公用房的记录。“不是没记,是没建。村里十年没变的就是‘村部’,还是20多年前的平房,比周围民房低,修修补补用到今天。”何喜来一脸自豪,“这并没影响我们村2020年11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啊。”
谈起记“村情日记”的初衷,何喜来说就是想为村里出份力,做点事,为后辈留下时代的奋斗记忆,两个儿子也支持。他和正式村干部一样,从不歇周六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活档案”何喜来接地气的宣讲年轻人都爱听。
小小“村情日记”,承载着村庄的变迁历程,也印刻着国家的发展轨迹。“村史、家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连着的。日军侵华时,家乡遭过殃,父亲1940年参军抗日;国家受穷时,我也挨过饿;国家强起来时,村里、家里也实现了小康。未来乡村振兴的日子越来越好,我的日记会一直写下去!”属牛的何喜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