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养
医养结合探索打通“最后一公里”
        正文浏览次数:989
  2019/12/23 9:45:19    来源: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在我国,医疗和养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分离的,中间缺乏有效衔接,医养结合的最终目的是要处理好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举措的推行,让老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有质量。(本报记者鲍杰)

    案例  病患养老不脱离“熟人社会”

    上海79岁陈学敏的养老之路,见证了医养结合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的改变。

    8年前,陈学敏和老伴因为不愿离家太远,选择了自家附近一家日间照料机构。刚去时,陈学敏觉得新鲜,活动不断,精神生活充实不少,但日子久了,他觉得这种服务模式无法满足自己和老伴在医疗方面的需求。经人介绍,他搬到郊区一家大型养老院,先进的管理模式、良好的医疗资源,看上去条件不错,但他住了不到一年,就收拾行李回家了,“养老院离家太远,完全断开与过去的生活关系,让我不适应”。

    女儿家附近的一家医养结合式的养老公寓,解决了陈学敏的养老难题。他和老伴住进了一户双人套间,月开销6000元左右。养老公寓内设了医疗机构,聘请了全科医生,工作人员给每位老人都配备了智能手环,晚上时时监测心跳、脉搏,一旦发生重症还能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陈学敏很满意,“女儿来看我们就10来分钟路程,并未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又能享受优质的医养服务”。但不足之处是,“这家养老公寓是民办,暂时不能刷医保减轻我们的负担”。

    现状  医养结合模式百花齐放

    国家推行医养结合,目的就是要通过“医”的加入,突破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性。早在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 号)指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要求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此后,我国先后确立了两批共90家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创新模式。医养结合的模式大致分六种:养嵌入医、医嵌入养、医养协作(通道)、医养联体、医养融合、虚拟医养。“医养结合”模式将医疗资源融入养老服务,省去了中间环节,节省了照料成本和医疗开支。

    观点  未来发展仍有难点待破解

    虽然我国的医养结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发展仍有提升空间。多位专家表示,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仍存在诸多难点和梗阻亟待破解。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王雪辉指出,国家现在倡导在养老机构内部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但对小型养老机构来说,很难有能力和财力支持它设立这样的站点,目前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也有限。此外,护理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未来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把政府、社会和市场各方资源整合到医养结合体系的设计中来。同时,要尽快完善医养结合的制度体系,简化审批流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北京大学医学部老年健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拓红建议,要通过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鼓励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同时,对于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要纳入医保支付的范围。

  (责任编辑:hbln1)

相关信息
  • 社区这群“老兵帮大哥”够帅够暖
  • 2023/5/16 9:57:27
  • 老有所养幸福多 老有所为活力足
  • 2022/7/20 10:09:31
  • 陈秀英 甜蜜铺就幸福路
  • 2022/5/5 10:04:00
  • 护理达人分享老年照护经
  • 2021/12/28 10:21:00
  • 杨庆义 活到老 写到老
  • 2021/12/22 10:34:4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