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即将启动新一轮医改,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各医院的就医服务也将同步改善。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介绍,今年可以期待的一大亮点是,“一医一患”模式将持续推广,更多医院将推“一对一服务”,这意味着往常一个诊室中挤着数十位患者看病的情况将越来越少。
众多患者挤在一位医生诊桌前候诊,甚至吵吵嚷嚷的情形,堪称“中国式看病”的常态。在这背后,既有医院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的无奈,同时也是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真实写照,但“习惯成自然”绝不意味着合理和正当。毕竟,在众目睽睽下的“一对多”问诊模式,一来严重影响就诊效率和质量,二来对患者的隐私也构成了侵犯。
毋庸置疑的是,没有哪位医生会对“一医一患”抱以反感。在医疗界人士的共识中,“一对一”的问诊模式既可以保障医生问诊时不受打扰,提高专注度,也有助于提高医患交流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但在现实中,有的医院要么没有叫号系统,要么有的科室就诊量居高不下,院方有限的人手对维持就诊秩序鞭长莫及,加之近年因就诊插队引发的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医务人员对扎堆看病的情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在医疗资源和设施条件相对优越的北京,至今尚且没有全面落实“一医一患”,不难想见其他地方的尴尬现状。
当然,陋习的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此次,北京将落实“一医一患”纳入新一轮医改行动计划,显然可见制度层面的决心。事实上,在制度化推进的氛围之下,要真正落实“一医一患”,至少在技术层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设立单独的候诊区,引入直观醒目的叫号系统,安排护士巡回导诊,必要时调遣安保人员维持秩序,等等,都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切实之举。但从长远而言,要让“一医一患”制度得到持久的贯彻,最为关键的还是需要患者对排队就医、尊重医生和他人隐私形成共识,如此才能共同构建更加友善的诊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