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地方多渠道解决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简化和放宽准入,支持各类所有制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专家表示,围绕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各项政策将有利于打破养老服务业发展瓶颈,促进养老服务供给大规模增加和服务质量改善。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约15.5万个,比上年增长10.6%;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比上年增长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介绍,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占比仅为四成,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玻璃门”现象依然存在,投资积极性受到抑制。
为破除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资金和用地瓶颈,会议提出,对从事养老服务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供地政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对从事养老服务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将为社会力量创业兴办养老服务事业提供投资支持,进而将带动养老服务市场供给大规模增长。
“有的社区有空间却没有设施,而一些社会力量希望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却苦于没有场所。 ”党俊武说,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发展,有利于盘活资源,更方便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养老服务。
强化医养结合支持政策落实,会议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专家认为,这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方便,从而提高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同时,还有助实现三甲医院患者分流,有效缓解医保资金压力。 “随着这一政策的逐步落实,医养结合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党俊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