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人依旧笔耕不辍
他说:人生最后一本书想送给老年人
正文浏览次数:618
家住杭州市朝晖七区99幢的汪宝鉴已经88岁,头发斑白但思维清晰不输年轻人,说话有条不紊、不紧不慢,带着医务工作者特有的理性和敏锐。
汪宝鉴出生于1930年,个子瘦小,戴着一副眼镜,书生气十足。虽其貌不扬,但他高中曾就读于浙江最好的3所学校之一的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6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后于2000年并入上海复旦大学)。
“当时,我们医科大学院士级别的专家有23名,电影明星陈冲的外公张昌绍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不仅是我专业上的老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说起从医生涯,汪老的话匣子彻底被打开了,“工作一段时间后,我辗转到台州地区,援助当地医院建设,在台州医院当了近10年的外科医生。”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又被调回杭州市卫生局工作,从市疾控中心退休至今。
“当年还是外科医生的时候,我全年差不多要完成120个手术,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汪宝鉴说,调回杭州市卫生局工作后,他就开始从事与医学环境有关的建筑研究,如今大家都知晓的一些医院和小区,他都曾参与图纸设计和方案审查,提出了很多医学方面的建议。这期间,汪宝鉴又开始尝试写书。
“没曾想,一动起笔就再也停不下了。”汪老告诉记者,他粗略算了下,其实从大学开始,他就开始写论文,至今已写了80余篇,三分之一已发表,其中专著、主编、合著的书籍共计11本,还有许多自编的讲义和资料,这些珍贵的材料都是老人毕生所学的知识结晶。
面对一堆荣誉证书和奖状,汪宝鉴却很淡然,“一辈子写了这么多专业资料,感觉还是医学最接地气,现在我的‘小目标’就是把最后一本书写完。这本书不仅是我一辈子医学知识的总结,它更是写给老年人看且能够看得明白的,以预防疾病为主的一本书。”
对于老人比较关注的长寿问题,汪老说,想要长寿,几把金钥匙要拿好:一要吃的少、吃的素、吃的慢,40%的胃病都是“吃”出来的;二要运动适度,不要盲目追求强度,以舒适为佳;其三,生活态度积极,责任心强,积极看待衰老;最后,保证足够睡眠,与人为善,多些宽容,保持年轻的心态,经常和生活方式健康的人交往。
“从医这些年,‘大医治未病’、‘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这些老话一点都没过时,很多疾病本可避免,很多幸福也本不会溜走,但健康长寿的生活是需要知识来加持的。”汪宝鉴说,这本书完成后,他会把书放到塘南社区的老年阅览室和送给有养生需求的老年人,“希望我的毕生所学能让大家关注身边小事,理性认识疾病,更加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