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眼下,老年空巢化趋势日趋突出和严峻,例如,空巢老人增多,空巢期提前,空巢期拉长,空巢失依增多,包括生活没有依靠和精神没有依靠。原因主要有:1980年至今一孩化政策的少子化效应开始呈现;人口流动导致代际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拉长,导致赡养的照料—情感脱离。在这样的情势下,政府和社会需要高度重视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关爱。
几乎所有空巢独居的老年人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养老风险,以及或明或暗的心理问题,俗称“空巢综合症”,表现在:孤独、害怕甚至抑郁,精神上的苦痛无法言说,亦难为人知。即使偶然有孩子探望,也难解空巢独居时的孤寂苦闷。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孤独终老三大挑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相当突出,在日本等高龄化国家,“空巢孤独死”现象较为普遍,演化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老年自杀是空巢综合症和空巢孤独死的极端情形,不得善终,令人扼腕。远的不说,就在2015年春节长假刚过完没几天,南京秦淮警方就接到了不少老人发生意外的警情,更有甚者,两位老人居然不约而同选择了轻生。这些老人大多是空巢老人,随着假期结束,儿女们各奔东西,老人的意外也就是在分离后发生的。节后空巢老人意外频发,其实是老人们患上了因亲人分离导致的集焦虑和抑郁于一体的“空巢节后分离症”。
人是社会动物,语言交流是重要的社会互动,老年独居之所以产生问题,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互动的丧失。一个空巢老人说出了真谛:我感觉有人跟我说话,我就是人,没有人说话,就是动物。微言大义,从中道出了“精神养老”的重要性。我参观过一些建筑和环境都称得上美轮美奂的老年公寓或者类似的公共养老机构,深感一个服务功能的欠缺,这就是对老年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精神—心理—情感的需求关注不多,“老年照料”和“心理关怀”两不对称,局限于浅层次的物质养老和照护养老模式,缺乏对深层次精神赡养的追求。
“话聊”其实是“话疗”,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话聊承载着多种功能,作为一种良性的互动和交流,具有抚慰人心、开放胸怀、平衡心理、快乐精神、治疗心病诸多作用。中国需要打造有本土特色的3+1“老年话疗(聊)”体系,即亲情话疗(聊)、友情话疗(聊)、贴心话疗(聊)外加专业话疗(聊)。
首先是家属和老年人之间的话聊互动。在“话聊”中让老人充分享受到亲情慰藉和天伦之乐。但“常回家看看”对很多人来说成了难以企及的梦。其次是老年人之间的话聊互动。这种“朋辈支持”只有个体能够生活自理、有公共交往空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老年人之间才能发生。再次是服务员和老年人之间的话聊互动。话聊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为无不为。建议社区和养老机构设立“老年话聊员”这一心理关怀角色,“常入户看看”、“常入户聊聊”,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排遣老年人的负性心理,建设老年人的积极心理,让老年人感觉到温暖、关怀和体贴。最后是老年心理学专家针对老年心理疾患的专业对治。这样的“话疗”需要高深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