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网讯(通讯员李光宇蔡杰 摄影蔡俊清)“102岁的老人还能每天骑自行车转悠20里地!”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黄西的一句话,“是真的吗?”笔者一行驱车赶往这个距高碑店市区45分钟车程的新城镇丰胡庄村,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到这个位于村东南角的人家,主人刘会英迎了出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憋了一路的问题抛出来。刘会英憨厚地一笑,指着我们身后说,“您自己看吧!”
我们回头一看,一位老者骑着自行车从大门外边一路骑过来,看见几位生人,手脚麻利地下了自行车,对大家说到:“别在院里站着,屋里请!”声音洪亮,伴随着爽朗的笑声。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公---102岁高龄的刘振山老人。
刘振山老人生于1914年11月21日,在村里的私塾上了一年半,现在还能背诵几段《论语》、《孟子》。说起百年往事,老人如数家珍。他14岁成亲,育有一儿两女,刚才说话的男主人刘会英是老人的孙子。1939年发大水,土地被河沙淤积,没法耕种,去高碑店做棉粮店生意,1944年回到丰胡庄务农,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重操旧业,在新城镇北关开粮店。1953年国家取缔私人粮店,改行开杂货,1956年公私合营,任会计。1959年下放回村务农。1981年,国家改革开放,他在新城镇与人合伙开了日杂店,1987年,70多岁的他退休回家颐养天年。
14岁,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就成亲了。说到这,老人羞涩地笑了,说:“新娘是我的表姐,比我大5岁,到今天已经去世17年零112天了。娶亲时新娘坐的轿子,我骑马戴礼帽,拜堂成亲,一个步骤都不能错。老伴和我生活了72年,从没有红过一次脸,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老老小小和睦安康。”这时,孙子媳妇61岁的张桂云插话,“这是这个门儿里的门风,孝敬老的,爱护小的,辈辈相传。我们家有吉祥三宝呢”,见我们不解,她继续说,“我爷爷102岁,我的公公婆婆都是89岁,这不就是三宝吗?你说我的儿媳妇张萍,进这个家最晚,每次回家先给老爷子洗脚,剪指甲,按摩。有一次,老爷子腿疼,怎么呆着都不好受,家里就我们娘俩,张萍愣是跪在炕上托着老人的腿,减缓病痛,这一托就是好1个钟头。”“那是我们应该做的”张萍笑着说“老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更得把好家风传承下去啊”。老人的重孙子刘磊在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工作,2012年在重庆施工,工期紧张,正值老人百岁寿诞,他去和领导请假,领导得知是参加老人的百岁寿宴,不仅准假,还特批增加了两天。“孝敬老人到哪儿都是个大事儿!”刘磊说。
我们问了一个谁去都得问的问题,“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老人说,自己的生活特别简单,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一天早晚三顿玉米粥,不挑食,晚上吃个半饱。现在,除了冬天有点气喘外没有大毛病。“这家里的老老少少都拿我当回事儿,102,我活得有劲儿着呢。”刘振山老人张开没牙的嘴笑着说。“人们都说我嗓门大,跟吵架似的,其实,这是为了练气,我13岁跟随父亲到定兴粮行学徒,粮行有一个留声机,有马连良、谭富英的唱片,我一边干活儿一边听,碰上半截没声音了,那时候没有电,得给留声机上弦,把摇把拧几下,就能出声啦!要不我给你们来一段?”说着话,老人站起来,一走台步,精气神立马不一样了,“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一不是响马并贼寇,二不是歹人把城偷。杨林与我来争斗,因此上发配到登州,舍不得太爷的恩情厚,舍不得衙役们众班头,实难舍街坊四邻和我的好朋友,舍不得老娘白了头,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叫一声解差把店投。”这是京剧《三家店》秦琼被诬陷落魄发配时的唱段,随着老人高亢激昂唱腔,手眼身法的配合,一个活脱脱的“秦琼”跃然眼前,一曲唱罢老人气息平稳,连称献丑献丑。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真是太精彩了。 一提起票戏,刘振山老人话特别多,“做粮食生意往北京大和恒粮行送麦子,到了那儿,管吃管住,我吃了饭就去听戏,那时的名角我都听过,对京剧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个嗜好到老一直没撂下。”“老爷子中气充沛,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这种‘喊’是采用我国古代气功的吐纳法,吐出胸腹中污秽、积滞的旧气,吸收自然界流动、新鲜的空气。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这种配合着散步运动的喊叫是可取的。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常劝说别人:你不要憋着气呀,哭出来、喊出来就没事了。的确,通过喊叫这种发泄方式将不愉快的情绪宣泄出来后,对心理有减压、放松作用,对我们的肺活量、肺的扩张有积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喊’好处多多。 ”同行的摄影爱好者蔡俊清老师说。
“爷爷从小就教导孩子们不坑人、不害人、帮别人,多做善事。他年轻时贩运粮食,要从集市收购农民的余粮,十里八乡的老乡亲都愿意把粮食卖给他。什么时候他收足了粮食,第二家粮贩才能开张。为什么?他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有一次收粮食少算了一个农民八毛钱,他打听出住址,连夜步行往返40里地给你人送还这八毛钱。我爷爷在70多岁从杂货铺返乡养老,没事出去溜达时,看见路上哪儿有坑坑洼洼的,自己背着小筐取点土垫上,村里老少都知道,刘振山是出名的善人。我爷爷能百岁高寿,真是善有善报啊!”老人的孙子刘会英说,“我爷爷在80多岁时就要立个遗嘱,身后事从简,火化。后来,大家劝说,老爷子这么硬朗,这么早提这个干吗?这才让他打消了立遗嘱的念头。去年,爷爷看了器官、遗体捐献的电视新闻,就让我打听这个事儿,可打听了红十字会,手续挺复杂,我爷爷毕竟岁数大了,外出不方便,能不能请你们帮忙联系,请有关的部门来家了给我爷爷做体检,只要符合捐献条件,我们就签署承诺书。也是完成老人的一个心愿。”
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说:“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没有粮食,把玉米棒子芯儿磨成面,上面撒上一点玉米面,蒸包子,那种包子拿都拿不起来,大家伙儿给起个名叫滚蛋包,吃得人拉不出屎来,现在多好啊,吃喝不愁,没事儿跟老伙计们唱两段,每天活得都特别滋润,我还得有滋有味儿地活着,好好享享福啊!”
老人的全家知道今天的采访,特意从四面八方赶来,我们特地给老人一家拍摄了全家福,临行时,我们郑重向老人承诺,春暖花开再来看望这位慈祥可爱的老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