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蔡子谔与夫人。 照片由蔡先生提供
本报记者 贾凤霞
蔡子谔先生是我省知名的学者、作家和书画家,今年是他从事文学艺术生活的第50个年头,在前不久举行的纪念活动上,记者有幸结识了他。
今年70岁的蔡先生,当过中学、大学老师,在省人大教科文办公室工作过,2003年从河北省社科院文学所退休,之后又被返聘了3年。他是复旦大学、河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出版专著30多部,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和河北省政府奖。
著书立说 十年磨一剑
退休后的蔡子谔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走进他的紫萼书斋,除了一张书桌、三把椅子和一个小茶几外,满眼都是整齐摆放的书籍和报刊。他和蔼可亲,不笑不言。别看对人很随和,做起学问来却是严谨得很。
去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大化无垠——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及其文化影响》一书,该书是他和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旭霞合著的,共计138万字。该书首次系统、翔实地梳理了中国艺术中各个门类从古至今影响世界、流传世界的总貌和细节、途径和史迹,图文并茂,是我国文化艺术对外传播的百科全书。
蔡先生说:“从即将退休时开始谋划,到去年4月出版,这本书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10年来,为了撰写和搜集相关图片资料,他笑称自己“上天(电子网络信息)入地(报纸杂志图书等)”。曾记得,他冒着酷暑,在没有空调的省图书馆资料库,拿着相机一张张翻拍照片,汗水把衣服打湿;曾记得,他踏着积雪,奔波于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曾记得,他收集的近千张照片因为没有典型性,只得从头再来;曾记得,他多次从梦中惊醒,写作到天亮。
现在,蔡先生正在致力于《蔡子谔文集》的写作和整理工作。该书共30卷,1000余万字,收录有《大化无垠》等30余部专著及百余篇论文,预计明年出版。
四处讲座 不计报酬
了解蔡先生的人都知道,讲台上的他旁征博引、风趣幽默,是个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退休后,他多次在《燕赵讲坛》、大学校园和社区讲《服饰与美》,很受欢迎。他曾写过《中国服饰美学史》一书,对中国历代服饰很有研究。他在春江书院讲《趣谈书史》,在嘉海艺术馆讲《传统书画的审美特点与表现形式》,在毛体书展研讨会上讲《毛体书法的形成与美学特征》,在河北当代书画院讲《传统书画的分类与审美范畴之关系》等。
不管谁请他去讲座,他从不跟人家谈讲课费的事,给多给少甚至不给,他也从不计较。他常说:“拿着国家的工资,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的。”
痴迷书画 不辞劳苦
蔡先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家,他在家排行老七,他的大哥喜欢画画,几个姐姐喜欢音乐歌唱。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以至于初二期末考试的头天晚上得到了王羲之的草书帖,全然不顾第二天的考试,临摹、勾勒了整整一个晚上。他的这些付出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参加工作以后,蔡先生虽然没有丢下书画艺术,但很少有时间专门学习。退休后,他才毫无羁绊地畅游在书画的海洋中。因为有了多年来书画理论的积淀,他的书画功力进步很快。2007年,他还在河北文学馆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黄绮老先生评价他的书法说:“写得很好,很有传统功力,看来在临池上是下过大功夫的,同时又有自己的面目。”
为了弘扬书画文化,2010年,蔡子谔牵头成立了河北省老教授书画研究院,他被推选为院长。这是一个社团组织,没有丝毫报酬。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要跑单位、拉赞助,为老教授们办展览、出集子。为了疏通关系,他常把自己的字画赠送给单位和个人,有时还自己垫钱买礼品。
与此同时,他还担任着河北省社科院书法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这同样是一个没有报酬的职务。他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乐此不疲。用他的话说:“书友们让咱当是瞧得起咱,可不能辜负了大家。”
说到今后的打算,蔡先生说:“今后,我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一如既往地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事,为文化育人和文化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