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只在书本里看过《清明上河图》,没想到还能亲眼见到木刻版的。”昨日,禅城兆祥路兆东肉菜批发市场旁的一间小平房外,一幅11米长的手工木刻画《清明上河图》让人大开眼界。它的创作者,是70岁的佛山手工木刻艺人梁海源。
近日,从事木刻工艺创作20年的梁海源,将“岭南艺人梁佬创作室”从叠北搬到这片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并将自己历时两年构思、10个月完成的木刻版《清明上河图》向众人展示。
历时10个月完工最小人物不足1厘米
母子送别、巡城马队、六畜兴旺、路边乞讨、疯女脱衣……在这幅全长1100厘米,宽40厘米的木刻版《清明上河图》里,各种形象栩栩如生,最小的人物不足1厘米长。梁伯介绍,木刻画依照原画尺寸按比例放大,是原画的1.8倍,由5块木板组成。
在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构思和选材后,2014年初,梁伯着手进行木刻版《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最终历时10个月完工。“《清明上河图》富有细节,值得细细玩味,如果不是自己一刀一刀刻出来,很难得知其中的趣味。”长时间的雕刻,让梁伯对这幅名画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此外,他还在木刻画的两边分别加上自己的创作。在木刻画的最右边,梁伯刻上了《清明上河图》的简介,最左边则是自己的人像和自我介绍。梁伯说,先人在头,自己在尾,意味着对经典的尊敬与传承。
自学自创木刻技法
保留木材原色
梁伯自幼热爱绘画、木刻,但为维持生计,小学未毕业就外出打工,曾从事水泥工、木工等工作,此后30年与兴趣几乎绝缘。
50岁那年,儿女开始独立生活,梁伯决定拾回自己幼时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钻研木刻技艺,梁伯找了值夜班的工作,白天研习木刻,夜晚上班,此后6年都如是度过。通过阅读版画、木刻相关书籍,梁伯无师自通,慢慢独创出一套木刻技法。与传统先涂墨色底再雕刻图案的方式不同,梁伯的木刻方法保留了木材的原色,在雕刻好的线条中填色。
随着木刻技法的成熟,梁伯成立了自己的木刻工作室,接受个人和企业的邀请,平均每月创作七到八幅木刻画作品。
热爱收藏木刻艺术品的徐先生告诉记者,“跑遍了外地各大工艺品市场,才发现梁伯木刻人像的功力是数一数二的,神情刻画十分到位。”
愿能被更多人欣赏
寻找木刻传人
提及木刻版《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初衷,梁伯说,《清明上河图》是传世杰作,浓缩了北宋整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深感叹服。“原图的仿本很多,但没听说过有人用木刻临摹,而且木刻不像纸张那么脆弱,可以保存的时间更久。”于是梁伯萌生了创作木刻版的想法。
“有机会的话,希望这幅木刻画能够到一个更大的平台展出。”如今作品完成了,梁伯想让更多人欣赏到《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杰作。
2010年,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雷于蓝曾到梁伯的工作室参观,希望他培养接班人,不要让民间工艺失传。如今,招徒弟、传手艺一直是梁伯的心头大事,但过问的人多,真心静下来想学的少,“年纪大了,很想将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感受手工木刻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