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养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正文浏览次数:4706
  2016/7/22 14:05:39    来源: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4月7日是世界健康日,我们将目光投向阿兹海默症。全球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排在首位,其中,阿兹海默为祸最烈。据WHO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阿兹海默病患约1100万,牵累的家属则在几千万。阿兹海默已经造成社会问题,单靠医生、单靠家属无法应对,必须你我伸出援手,建设失智老人友好社会,才能将疾病危害降至最低,才能让社会成员都老有所依。

    “她万事不愁,我忧虑重重”

    去年4月的一天,杨宁(化名)在老家的母亲出门未归。“我当时还在出差,一接到电话,马上请假回家,一路上发动所有亲戚朋友去找。”想起当时的情景,杨宁仍然心有余悸,因为母亲已经76岁了,一直有些健忘,又要每天出去转转,“之前就担心她迷路,不过觉得老家地方小应该没什么问题,没想到出了这样的事。”报警、电台寻人、朋友圈转发……能想到的方法都想到了,所有沾亲带故的人都出去找老太太,“还惊动了联防队,大概发动了几百人啊,还考虑母亲是不是回娘家的村子了,又请那边的舅舅和阿姨帮忙找。”杨宁自己开车一条路一条路地搜索,“从早上10点找到晚上,下着雨,天越黑我越害怕。最后是凌晨一点多,有人在公园一个角落的树丛边找到了我妈,在那里躲雨呢,我整个人才彻底放松下来。”

    杨宁以为是劫后余生,没想到这只是接下来一年纠结痛苦的开端。“我当时以为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就可以了,结果发现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杨宁说,妈妈不识字,从前种地,年纪大了就找个扫地的活,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出门,“身体非常硬朗,做事情很麻利,没想到,她阿兹海默症越来越严重。”杨宁带妈妈去医院检查,拍片显示,她的大脑已经萎缩一圈了。

    杨宁后悔前几年发现母亲记性不好时,没意识到是阿兹海默症的前兆,没督促她按时吃药,发展到现在,她甚至连儿子都不太认识了。“妈妈现在的记性就像鱼一样,刚和她说完,她就忘了。问题是,她在家坐不住,一定要出门,你不让她就和你吵。”因此,杨宁不敢把母亲接到南京来,而是送进了当地的养老院,“毕竟小地方是熟人社会,妈妈熟悉,认识她的人也多。”

    不料,不到一周,杨宁就接到院长的电话,希望他把妈妈接回去。原来老人家依然要每天出去逛,门卫关门都来不及,就算门关了,母亲还扒着门要出去,“医生护士都说被我妈妈吓坏了。”杨宁无奈地说,养老院无法保证母亲出门后的安全,也不可能找个护工专门看着她,束手无策。

    杨宁于是想把妈妈送进精神病院,不料刚说完情况就被婉拒了。“医生说我妈妈年纪太大,精神病院收治的很多是年轻人,怕把我妈妈磕了碰了。”杨宁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另想办法。

    杨宁试图求助于老家的亲戚,然而母亲的兄弟姐妹也都很忙,事实上也很难看住她。“之前我阿姨让我妈去住一个礼拜,后来阿姨也泄气了,因为我妈说走就走,说翻脸就翻脸,吵完之后她又什么都不记得了,你也不好和她计较,”杨宁说。

    万般无奈,杨宁好说歹说,让养老院继续收留母亲,他表示,自己一定会找人来看着母亲。杨宁先找了一个护工,结果人家待了几天就受不了,杨宁说给他加工资,然而对方也还是没坚持一个礼拜,说“不让老太太出门,她就说要跳河,谁都不敢担这个责任。”杨宁只能再找亲戚,请侄子来照顾妈妈,给他开工资,没想到侄子做两天就要走,态度比护工更坚决,加钱也不肯。

    那段时间杨宁焦头烂额,工作就很忙,还要经常下班后开车赶回老家。一个人行驶在夜晚的高速上,杨宁看着漆黑的前方,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本来觉得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什么困难的事没经历过?但妈妈的病,我竭尽全力,动用了所有人情关系,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钱财,却还是求助无门。”杨宁是独子,他的困境,可能是当下许多独生子女将来会遇到的。杨宁的工作地点离老家还算近,“现在很多人回趟家坐飞机都要几个小时,如果他们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更难解决。”杨宁最后拜托一位年纪稍长的亲戚,让他顺着母亲的心意,她出去逛就骑电动车跟着她,晚上把她送回养老院就好。“这是我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杨宁叹了口气。

    终于得到暂时的喘息,然而看着记忆严重退化、已万事不愁的母亲,杨宁依然忧虑重重。就在为母亲的事忙碌的这段时间,他在朋友圈看到了5条老人走失的寻人启事,“我都帮他们转发,不知道这些老人有没有都找到。”杨宁真心希望,未来有更多接收患精神疾病的老人的养老院,“不仅仅在大城市,小地方的空巢老人更多,这种需求也更迫切。”杨宁说:“谁都不知道自己老了会是什么样。我希望当我老了之后,子女不会经历我的痛苦,能轻轻松松让老人安安心心养老。”(徐宛芝)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罹癌老军医治愈4000穷乡亲
  • 2016/7/19 19:06:48
  • 八旬老太成了健美明星
  • 2016/7/19 19:04:43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陕西西安退休老人10年间义务为社区办黑板报 累超300期
  • 2015/11/5 15:15:11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