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她们,是没有勋章的英雄,她们是河北革命老区最平凡的群体,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她们是妇救会干部、交通员、堡垒户,她们做军鞋、送儿郎上前线、掩护干部、传送情报……
她们,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母亲,寻找她们,关爱她们,是对历史的守护,也是深深的感恩。
河北抗战妈妈之尹凤凤:战火中的铿锵玫瑰
尹凤凤老人讲述抗战往事
今年92岁的尹凤凤老人身体依旧硬朗
燕赵腹地,太行雄踞的河北省灵寿县,自古便是交通重要枢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这里成为华北敌后抗日重要根据地。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这个春天里,记者来到灵寿,寻访“抗战妈妈”尹凤凤。
青春铸就革命魂
一阵春风吹过,院里老槐树的叶子被撩拨得飒飒作响。柔和的阳光照在身上,尹凤凤老人正坐在树旁的椅子上打盹儿,如果不是娃娃的哭闹,或许她会继续眯缝着眼,在阳光下再假寐一会儿。
初见尹凤凤,她正哄着孩子,嘴里哼着小曲儿,精神矍铄。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一些老年斑,但满头白发被梳理得整整齐齐,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写着淡定和从容,这是上了年纪,经历过风浪的人才能拥有的。
尹凤凤今年91岁,1924年出生于灵寿县狗台乡武凡同村。家境贫困,为维持生计,自幼她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买菜时讲价算账都是她。当时,尹凤凤圆脸,裹小脚,穿大襟袄,常年劳作,体格健壮,虽然不识字,却明事理、有主见。
当时,她曾立志长大后像父母那样做一个敦厚老实的人,过上北方普通农民清贫但安逸的日子。然而,1937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打破了她对生活的美好遐想。同年9月24日,保定被侵占,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向石家庄进犯,占领了灵寿县,并在县城一带到处建据点修炮楼,开挖地沟,将灵寿县沿途的田地损毁。昔日万亩良田被毁,灵寿儿女奋起抵抗。
这年秋天,绰号“孙胡子”的孙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率八路军插入灵寿山区,开辟当地的抗日根据地。那年,尹凤凤13岁,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盘踞在县城的日本鬼子把乡亲们集合在村里大槐树下开会,由于怀疑武凡同村一名男子是八路军,当着村民的面将刺刀插入男子身体。
血腥骇人的场面刻在尹凤凤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年幼的她意识到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活不下去,于是1942年4月15日,她在同为党员的哥哥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勇敢的妇救会女战士。
当时的冀西边区,局势复杂。孙毅率部队进入灵寿后,广泛发动群众,尹凤凤的几个家人都参加了救援会等抗日爱国组织。她和表哥加入民兵组织,经常带领民兵配合八路军挖壕沟,扒日军的公路铁路。敌人白天填,他们夜里挖,两年多没睡过一次热炕。
有勇有谋送情报
抗战时期,由于武凡同村在灵寿城西北侧,有地理优势,村子成为党的地下根据地。回忆起自己走过的峥嵘岁月,老人感慨万千,思绪又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时,党员干部经常到村内开会,交换情报商量对策。表哥是共产党员,年幼的尹凤凤就为他们站岗放哨。有一次正在开会,放哨的尹凤凤发现村里来了一个陌生人,在村里东张西望,又鬼鬼祟祟地推开各家的大门。这么异常的举动,这人会不会是特务?心细的尹凤凤赶紧找到当时的地下党游击队,将情况反映上去。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游击队在深夜抓住此人,事后证明他的确是特务,来村里探听共产党员的踪迹。
尹凤凤的细心为党的地下工作排除了很大隐患,她也赢得更多信任。秘密会议多在夜晚开始,屋里不点灯。尹凤凤站在屋外,发觉鬼子进村,赶紧敲三下门,在里面开会的党员就会从后门离开。会议有时开到深夜,表哥哄她:“别睡着,明天带你到城里吃面条,可香了,要睡着了就不带你去。”年幼的尹凤凤知道表哥是在哄她,但是为了防备敌军,她强打精神,熬三个小时不睡觉。
每逢提起表哥,老人总会眉头紧皱。1941年,由于村内汉奸出卖情报,日军发现表哥通讯员的身份,一天清早在家里将他带走,关押到县城军营内。老人至今还记得表哥被抓走时毫不屈服的表情。在军营内他被殴打拷问,每天晚上在村内都能听到惨叫声。“那会儿我去县城偷偷见过一次表哥,他被打得浑身是伤。”老人回忆,表哥被打昏过去后,日军用水将其泼醒,继续殴打,在坚持了10天后,表哥被残忍杀害,至死也未说出谁是共产党员。
表哥牺牲后,尹凤凤因为年纪小、目标小,送信也就成为她的工作之一。当时村内有名共产党员家属被敌军抓获,党组织派她到县城据点送信。她打扮成中年妇女的样子,手里拎着装满衣物的包裹,头上裹着毛巾,被截住查问时就说回娘家。一路上,日军和汉奸都拿着枪,把她吓坏了,见到人就往草堆树丛里躲。就这样躲躲藏藏,她机警地把情报送到县城的杂货店据点。由于情报及时,游击队赶往支援,家属被平安救出。
此次经历后,表哥的情报员工作就落到尹凤凤肩上。她开始在灵寿县城搜集、传递情报,除打扮成村妇回娘家,她还多次扮成卖瓜、拾柴火的村民,来往于敌占区,完成帮助游击队过岗楼、封锁沟、封锁线等任务。“风险太高了,每次进出城都捏一把汗。”老人回忆,有次她带一封信进城,把信件塞在布鞋内,进城时汉奸检查包裹想把鞋留下自己穿,这让尹凤凤冒了一身冷汗。她谎称家里老人没鞋穿,才骗过汉奸取回布鞋。
尹凤凤老人养的兔子
尹凤凤老人闲下来的时候做些剥玉米粒的农活
敌人枪下护伤员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八路军后方医院的伤员没有地方养伤,就到村里住。尹凤凤至今记得,当时家里把最好的房子留给伤员,仅有的粮食也都留给伤员。“一两个月伤养好了,他们坐着牛车回到前线继续打鬼子。”老人说。
1942年,八路军伤员退驻到武凡同村养伤,尹凤凤作为妇救会主任,带领村里的二十多名妇女照顾这些伤员,每天送饭洗衣,还要时刻提防敌军的扫荡搜查。有次,她将伤员藏到屋内的暗房处,日军闯门而入,在屋里翻了个遍没有找到,就拿着刺刀逼她说出八路军的下落,最后她装疯逃过一劫。
一天拂晓,一名腿受伤的八路军刚被送到她家,在村东头放哨的大姐就来报信,称鬼子进村了。尹凤凤把这名伤员摁到床上,顺手拉过两条棉被,将他从头到脚盖得严严实实。汉奸进屋搜查,她谎称姐姐得了腮腺炎,正在捂汗休息,以传染病骗过了追查。“在我的家里从来没搜出来过人。”说到这里,尹凤凤笑得合不拢嘴,这是她最为自豪的事情。
那时,八路军战士到村里来,有时都没有鞋穿,用麻绳简单绑一下,脚面上全是水泡。尹凤凤看着心疼,动员妇女们做军鞋军袜。她带领着妇救会的姐妹们晚上点着油灯,给战士们做军鞋,给伤员洗血衣。
冬天,村里的水坑被冻得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她们就在冰上面凿开洞,用冷水洗衣服。“那水冷得刺骨,北风嗖嗖地一刮,手都冻僵了。”老人说,就在那会儿她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现在腿脚也不是很方便。
但她们不管工作多艰苦,天气多恶劣,每天都出去工作。有次她们赶做一批军鞋,很晚才做完,就住在村里的一户人家里,摸黑躺在床上,由于太累,很快就睡着了,等醒来才发现屋里的水盆都已经冻裂,这么冷的天,她都不知道自己怎么睡着的。
当时村里一些人还有封建思想,对共产党提出的让妇女上夜校、唱抗日歌曲不理解。
当时接受先进思想的尹凤凤很倔强,她认为上级讲男女平等,“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老人高兴地唱了两句,她记得那时每次开会前都要先唱歌,“能鼓舞人心,振奋斗志。”现在老人同儿子住在一起,今年又抱了重孙,四世同堂。采访结束时,老人到院子里喂了喂兔子,坐在门前扒起玉米。站在大门前,老人挥着手说,“有空再来!”乡音真挚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