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她们,是没有勋章的英雄,她们是河北革命老区最平凡的群体,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她们是妇救会干部、交通员、堡垒户,她们做军鞋、送儿郎上前线、掩护干部、传送情报……
她们,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母亲,寻找她们,关爱她们,是对历史的守护,也是深深的感恩。
河北抗战妈妈之高德凤:14岁跟着二哥去抗日
高德凤老人已经91岁了。但除了耳朵有些背,有时需要别人大声说话她才能听见以外,老人仍旧保持着一股“利索”劲儿。刻满深深皱纹的脸上写满平和,也写满了故事。老人令人称奇的并不仅仅是她的长寿,更有老人写满血与火的抗战岁月。历经时光冲刷,那段岁月依旧铭刻在老人的生命中。5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老人位于河北省沧县捷地乡柳孟春村的家中。
高德凤老人
高德凤老人和家人在一起
跟着二哥走上了抗战路
“来啦?坐下,喝水,喝水!”看到有“客人”上门,高德凤老人笑着招呼记者。老人家眼神明亮,身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就是耳朵不太好,需要凑到她耳朵底下大声说话她才能听清。
1924年,高德凤出生于山东省乳山县的一个乡村。1938年,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还是一个14岁少女的高德凤就跟着二哥高德新走上了抗日道路,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跟着二哥出去的时候,高德凤正在“裹小脚”,这一走上抗日道路,小脚没裹成,而她也用自己的脚板在今后的人生中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高德凤如今和外甥女一家生活。她的外甥女婿林韶岗说,这些年来,一家人吃完饭,老人经常跟大家说起当年的抗战故事。老人曾经跟他们描述过当年遭受日本侵略者残害的乡亲们那血淋淋的惨相,“就拿刺刀挑人呐,”老人跟家人提起当年的事情,仍旧“恨得牙根痒痒”。
出于一份朴素的家国情怀,一份朴素的民族大义,一个十多岁的乡村少女,就这样举起稚嫩的拳头,加入到民族抗战的洪流当中。
背篓里面是芋头,芋头下面是子弹
从儿童团的放哨、带路开始,高德凤所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
转运伤员。老人告诉燕赵都市报记者,当时伤员虽然不多,但照顾伤员的任务却不轻。因为要随时防备着敌人的突然袭击。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就用了最古老的一招———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他们带着伤员,紧跟着鬼子“扫荡”的踪迹,成为敌人甩不掉的“尾巴”。但是有一次不知是有汉奸告密还是出了其他问题,敌人突然杀了个“回马枪”,高德凤就得跟着部队紧急转移。为了躲鬼子,他们甚至还在坟地里藏过身。
除了转运伤员,高德凤还送过情报、运过弹药。作为一个“孩子”,她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所以她就一次次担负起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来。老人曾跟家人说过当年运弹药的情况:背一个背篓,里面上头放着的是芋头,下面是杂草。乍看上去就是当地乡间再普通不过的芋头,但秘密就藏在那些杂草里———那里面藏着一颗颗子弹。老人说,曾经有战友没有骗过敌人,不幸被翻出了杂草里面的子弹,“当场就被敌人用刺刀挑了。”
老人从未隐瞒过自己当时的惊慌,“我的腿也打哆嗦”,但是,箭在弦上,任务在肩,那副瘦小的肩膀仍旧背起了背篓。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那个年幼的乡间少女逐渐成长起来。1943年开始,为了保障部队的物资供给,高德凤被调到地下织布厂当上了“厂长”。说是“织布厂”,其实根本就没有厂房,完全是一个地下组织,高德凤需要根据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他们各自的任务,比如,有的人家就发给棉花负责纺棉花,有的人家有织布机,就负责织布。对外当然不能说是给部队做的,就说是给家里准备的。就这样从一家一户一点点、一点点地汇集起来,最后就是一批批可观的物资。还有做鞋,高德凤也要操持着安排“生产任务”,有时部队要得急,就得组织人员连夜赶制,经常一熬就是一个通宵。
高德凤老人展示获得的奖章
转战东北
在血与火中成长,在一次次关乎生命的考验中成长,当年那个差点在家里“裹小脚”的乡村少女,已经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战士。1940年,高德凤加入中国共产党。说到这时,老人的外甥女特意提醒记者:“你问问老太太是什么时候入党的?”记者大声说出了自己的问题,没想到,老人几乎没有迟疑,直接就说出了答案:1940年2月15日!说这话时,老人的声音十分响亮,似乎这个日子重新激活了在她记忆深处沉睡已久的峥嵘岁月。老人甚至接着说出了她入党介绍人的名字:宋桂芝!
1947年,抗战胜利后因为工作的需要,党组织决定让高德凤赴东北工作。这样,她又来到了东北,先后担任妇女主任、支部书记等职。在东北期间,她与“老八路”张玉孝结成夫妻,并且还有了一个女儿。可是,当时的环境仍不乐观,充满了危险,高德凤将大量的精力放到了工作上。孩子不幸夭折。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生孩子。
1958年,高德凤跟随丈夫来到沧县捷地乡成立机械厂。她还在村里担任了妇女主任的职务。沧县有关部门整理的一份资料上提到,当时高德凤为了带领村上的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就自己出资带领女青年去天津学习编织技术。为了给村里节约经费,她往返天津都是步行。不仅如此,她还热心关注着村上的贫困家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特困户,这些都为她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
后来,高德凤姐姐的女儿来到她身边,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并且嫁到了当地,一家人一直照顾着老人,直到今天。
走过风雨安享晚年
当年的血雨腥风已经过去。靠着千千万万个像高德凤一样挺身而出、走上抗战道路的英雄们,侵略者终被赶出我们的国土。而高德凤老人,也安然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享受着属于她的平静晚年生活。
在家人们看来,老人最令人佩服的,是那种淡然。从不争什么待遇,老怕给别人添麻烦。老人经常流露出的,是知足、感恩。
老人如今仍然“爱干活儿”“爱干净”,每天起得很早,出去遛早儿的时候,一定要将家里的垃圾带出去,扔到垃圾箱里。老人对于吃没有任何过高的要求,就是有一个保持至今的习惯:晚上不吃肉。除此之外,老人在饮食上跟别人一样。
去年,老人腮帮子下面突然长出一个瘤,越长越大。家人带着老人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恶性肿瘤,但一问老人的年龄,医生说手术的价值也不大了。但老人的外甥女和外甥女婿看着老人很痛苦,心里也跟猫抓似的。一次次去跟医生交流,后来医院还是给老人做了手术,这么大年纪的人,手术10多天后竟然没事了!这让医生直呼“奇迹”。“到医院时给老人做检查,一量,血压呀血糖呀心脏呀,比年轻人都正常!”这样的结果也着实让家人们为老人高兴,盼着老人健健康康,好好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沧县捷地乡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沧州市、沧县多个部门也都多次到老人家中进行看望、慰问,乡里也十分关注老人的身体和生活情况。老人的家人告诉记者,沧州市委组织部还在建党90周年时特意到家中给老人颁发了奖章。
历经风雨,历经血与火的考验,老人在她的晚年,安享着平静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