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赵县七旬老人历时八年写村史 挨家挨户送一本
        正文浏览次数:1557
  2015/2/10 14:17:48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刘凤岐老人(右)在搜集村史素材

    赵县停住头村,因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郎追赶住宿于此而得名。抗战期间,这里建立了赵县最早的村级党组织,素有赵县“小延安”、“小陕甘宁”之称。
    今年71岁的刘凤岐,是土生土长的赵县停住头村人。应村民的要求,刘凤岐从2006年开始着手编写村志、史。历经8年寒暑,走访周围数县几十个村,采访村民上千次,查阅资料无数,垫资上万元,完成了一部20余万字的停住头村志、史合编——《岁月的史诗》,记述了停住头村近百年村史,让全村人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谱。
    革命先烈事迹眼看将成为“绝响”
    急需抢救性挖掘整理
    停住头村村民刘西路是一名老党员,曾在村委会任职多年。2006年的一天,刘西路找到刘凤岐,并对他说:“你把咱们村的历史写写吧,如果不写下来,咱村的事往后就没人知道了。”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停住头村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可是他们的事迹在村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字记载,仅靠村里的一些老人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流逝,村里那些经历过抗战的老人已大都去世,这些珍贵的历史眼看着将要成为“绝响”,老一辈大无畏抗争外族侵略的感人事迹和宝贵精神就这样被遗忘掉,让人感到实在太可惜。刘西路提的意见正好说到了刘凤岐的心里,于是刘凤岐下定决心要挖掘整理这些故事。
    停住头村有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党员叫王献伏,为了了解停住头村当时与日寇斗争的详细情况,刘凤岐四处托人打听王献伏如今的住所。几经周折,最后得知王献伏在建国后被安排在栾城县畜牧局工作,等刘凤岐见到王献伏时,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已经有些行动不便了。
    “我和王献伏一共见过三次面,老人家讲得比较详细,对我的编写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他很期盼看到我整理完后的资料。可是当我写完初稿,要拿给他看时,别人告诉我,他已经去世了。”刘凤岐讲述这件事时眼睛湿润起来。革命老前辈的去世对他影响很大,这使他更加感觉到编写工作的紧迫性。
    编纂工作困难重重 七旬老人迎难而上
    1944年出生的刘凤岐曾当过兵,当兵期间,他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过严重的腿伤,落下了腿疾。这样的情况,让常需要出门的刘凤岐吃了不少苦。“近一点的地方我自己骑电动三轮就能去,远一点的就坐公交车,实在不行就只能打车了。”刘凤岐说。
    要想如实记录史实,就要找到当事人或者知情者,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想找到其人并非易事,有时候费尽周折打听到一个人的住所,赶过去的时候人却去世了或者搬走了。“这些年为了印证我要写的东西,可以说是风餐露宿,光路费就花了上万多,老伴说我,别人做点事是为了挣钱,而你却倒贴钱,你这不是傻啊?”刘凤岐说,每当老伴埋怨他时,自己总会坦然一笑,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的分量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刘凤岐说,他的老伴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不管多晚回到家,老伴都会做好饭等着他。家里的两个儿子也对父亲出书给予了支持,去省城排版、出样书都是两个孩子帮着弄,二儿媳刘辉文是该县中学的老师,一直帮着刘凤岐老人做校对工作。
    在刘凤岐的写字桌上,一边是堆得满满的书和发黄的报纸,一边是他这几年采写的成捆的手稿。“这些都是我的宝贝,以前村里并没有关于这些历史的文字记载,想详细地写出村史、村志就必须有所考证,这些材料是我这几年一点一点搜集整理出来的。”刘凤岐说。
    行动不便、资金紧张、史料难以搜集,这些困难没有让这位年已七旬的“倔老头儿”退缩,反而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那些激荡人心的“峥嵘岁月”记述下来。
    历时八年 他为停住头村书写“共同家谱”
    刘凤岐根据自己在村里任秘书时掌握的一部分基础史料,详细盘点了村里现有在世的,最早加入共产党以及亲历抗战的老党员、老村民、老村干部,亲自上门向他们了解抗日年代的人和事,并一一记录。
    年已古稀的刘凤岐在写村史、村志这件事上不但执着,而且特别认真。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刘凤岐除了在村里做大量、反复的调查、采访,还走访了周边各县,采访上千人,想尽办法印证事件和人物的真伪。为了印证材料的真实性,他每次都把整理好的文稿先打印出来,一部分发放给村里干部和乡亲们,一部分他自己直接拿给材料中事件的知情者或者参与者,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
    几千份初稿几经修改、增删,终于成书。在20余万字的村史、村志中,刘凤岐详细记录了村中的布局,考证了古村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对村中的地貌环境、资源、人口、经济以及村民生活、教育、文化娱乐、民情风俗等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记录和考察,还让村里那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日革命史生动再现。
    “老刘自费出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村史的简单记录,更是能让我们全村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到停住头村的光荣历史,因为是一名停住头村人而自豪,这本村志是我们‘共同的家谱’。”村党支部书记屈军国对刘凤岐做的事情很是佩服。
    “家乡宽广美丽的田野和述不尽的古老传说让我着迷,勤劳善良的村民、乡亲给了我莫大的信任和支持,我仅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记录下革命先辈们的事迹,让世人记住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为子孙们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这是刘凤岐在《岁月的史诗》一书后记中的一句话。刘凤岐说,他打算把已经印刷出版的1000多本书发给停住头村的每家每户,让停住头村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 2016/7/22 14:05:39
  • 罹癌老军医治愈4000穷乡亲
  • 2016/7/19 19:06:48
  • 八旬老太成了健美明星
  • 2016/7/19 19:04:43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