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热”的背后:一笔一划写寂寞
正文浏览次数:1198
今年94岁的周琪,1986年进入济南老年人大学,再也没有离开过。29个学年,她经历了济南老年人大学从最早创办、成长发展到一桌难求的几乎全过程。走近周琪,就如同走近了济南甚至全国老年教育的“活化石”。“老年大学热”的背后种种,或可经她窥探一二。最早的同学济南老年人大学的校牌,周琪一戴就是29年。
1986年9月,时任济南老年人大学副校长牛海征给她戴上了校牌,她再没摘下来。
当年,周琪瘫痪在床11年的老伴去世,她难过了好长时间。当年,济南老年人大学刚成立2年,仅有几个专业,几百个学员。
在此之前,周琪与老伴其实早就商量好退休后同进学堂,弥补年轻时仅上过3年小学的遗憾。比周琪大11岁的老伴,离休后享受国家待遇,是可以免费入学的。1981年,周琪从济南水泥制品厂退休,但其老伴已瘫痪在床6年。1984年,济南老年人大学在六里山南路16号成立,与周琪家仅一路之隔,她放下念想,不愿独自入学。1986年,老伴离世,魂不守舍的周琪再次想起了老年大学。
“两个人没有实现的愿望,就让我一个人来实现吧。”就这样,周琪走进了济南老年人大学,这一年她65岁。
当时的济南老年人大学只有卫生保健和书法等几个班,招生规模很小。周琪报了卫生保健班和书法班。
“土包子老头一辈子没给我写过情书,我学习书法了,我来给你写情书!”开始,济南老年人大学的课程更多是周琪走出丧夫之痛的寄托。她把亲朋吊唁老伴时带来的黄烧纸拿出来,在上面练毛笔字。老伴生前喜欢佛经,她就在上面抄写佛经,抄写一段时间,就拿到老伴坟头上去烧,然后回家再抄,再去烧,直到全部黄烧纸用完。
周琪寄托哀思的入学初衷是当时同学中少有的,但学习知识、弥补年轻时遗憾的想法是共通的。
“老人们对学习充满热情,他们上课非常认真,我感觉这是他们在‘圆梦’,想实现年轻时条件不允许没有实现的梦想。”直到今天,山东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傅立民谈到老年大学的兴起时也表示,很多健康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当时,山东老年大学和济南老年人大学是全国最早成立并满足老人需求的公办老年大学。山东老年大学创建于1983年6月,是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济南老年人大学成立于1984年4月,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最早创办的老年大学之一。随后,山东各市、区县老年大学相继成立。
创办之初,老年大学是老干部们的专有“福利”,主要面向政府机关离退休老干部招生。在当时济南距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10年之久,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仅占个位数的情况下,当务之急的确是解决离退休老干部的精神空虚问题。
早于周琪入学的柏耐冬即是代表。1984年,64岁的柏耐冬退休,从繁忙的工作中一下子坠入了闲散的生活。他惆怅,迷茫,烦躁。正在这时,他无意中得知济南成立了老年大学,就报了名,成了济南老年人大学的第一期学员。
或许因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或许因一笔一划的投入能填满寂寞,周琪和柏耐冬从入学之初就是好学的老人,他们把上学、一样一样地学知识当成了晚年生活大事,风雨无阻,定期上课,上学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
周琪说“把上学当成了日子过”;柏耐冬说“选择了老年大学,也就选择了我后半生的人生路”。
这对“最早的同学”在初创时期的济南老年人大学找到了归宿。终身荣誉学员周琪和柏耐冬的老年大学,一发不可收:他们对老年大学上了瘾,不想毕业了。
周琪先后学习了卫生保健、书法、按摩、烹饪、国画、诗词、英语等专业课程,有的一门课程学了十多年。柏耐冬先后上完了书法初级班、进修班、研究班,全部课程学完了,81岁那年又拿起了画笔。之后,舞蹈、摄影、太极拳、心理学、保健按摩……
周琪曾在《我爱老年大学》的诗里抒怀:“老年大学真正好,文盲也成大学生。九旬正是夕阳美,学无止境到离世。”直至2015年1月8日,周琪在济南老年人大学的第29个学年开始之前,她仍表示“(老年大学)是我最好的地方”。
柏耐冬也称:“已习惯老年大学的生活了,没了它,简直不知该咋打发时间,再说了,学无止境嘛,我还想在其它方面证明自己还没老。”
从1984年至2011年期间,周琪和柏耐冬从未缺过一堂课,周琪风雨无阻地步行穿过英雄山路、到马路对面的学校上课。柏耐冬则每天背上包,骑上自行车从玉函北区赶到学校。他们的毕业证各自都攒了一大箱子,还有各种证书。
作为建校以来年龄最大、学龄最长的学员,周琪和柏耐冬成了济南老年人大学的招牌学员,是重点保护对象和宣传对象。在不少老年人刊物上,鹤发童颜的柏耐冬参加太极拳大赛的照片经常出现。周琪也在中央和省市级媒体的视频和文字采访中不断露脸。
他们的同学中,2004年,推拿按摩班学员张臻厚(音同)推拿治好瘫痪老伴的“奇迹”,也被济南老年人大学“学乐为报告团”宣讲。国画班学员黄永聚通过10余年学习,成为中国十大虎画家之一。
几乎同一时期,山东老年大学的明星学员吴世美等也得以涌现,90多岁的她同样20余年上大学,风雨无阻。
周琪、柏耐冬、吴世美等的招牌学员作用,在当时极为凸显。在柏耐冬的影响下,其儿子、儿媳和女儿退休后,也都上了济南老年人大学,一家两代四口人汇聚一堂,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生之家”。其他的不少老人也闻名而来。
之后,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快及文化程度的全面提高,各级老年大学逐渐面向社会开放招生,无户籍和学历限制,45岁以上中老年人均可报名入学。济南老年人大学和山东老年大学的报名人数陡增。
济南老年人大学教务处处长闫荣生说,2007年,济南老年人大学迎来了学生数量的最高峰:7900多人。从那至今,济南老年人大学的学生数量一直在高位徘徊,2014年其学生数量是6721人。
而来自山东老年大学的数据显示,其学生数量更是在7年内翻了五番。2007年,山东老年大学主校区的学员人数只有3000多人次,2011年人数陡增到了8000多人次,到了2013年,学员人次猛增至15700多人。如今,山东老年大学的学员人数一直居高不下。
2011年,在周琪年满90岁、入校25年的这一年,济南老年人大学给她颁发了“终身荣誉学员”证书。与她同时期的柏耐冬则因身体原因退学。钉子户柏耐冬是被儿子柏承恩劝退的。
从2007年前后开始,济南老年人大学发展到了9个系,63个专业,139个专业班,设书法、国画、保健、声乐、舞蹈、戏曲、器乐、文史、综合等。在校学员5290多人次。
学校大了,人多了,随着柏耐冬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听力的明显下降,柏承恩认为父亲再上老年大学不适合了。
随着学员数量的增长,近年来,济南老年人大学的确在不断变大。1999年前后,济南老年人大学在原先两层楼的基础上加盖立柱,支撑起了4楼的一间多功能厅。在3楼的立柱丛里,他们也挤出了一间办公室。再后来,除车库改造成了舞蹈教室外,他们的仓库也改成了计算机教室。
教室的使用频次也大幅增加。近七八年来,济南老年人大学的教室一直采用叠加使用的方式,一个教室一天内正常上4次课,中午12点至1点还额外加一堂瑜伽课。每到招生季,其一楼北侧的第五教室还要兼做招生办公室,开学之后再转成教室使用。
周琪依然风雨无阻地到校上课,并展现了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2015年1月9日,一进校门,周琪几乎无人不识,跟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她熟络地把记者让进会议室,并在采访后仔细收拾好桌椅、关门关灯,一切像在家一样。
其实,截至2015年,周琪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同时期同学,她把他们称为“亲人”。
周琪历数的老年大学亲人里,除柏耐冬外,还有98岁的鲍月华、94岁的梁英岚、90岁的周瑛等。20多年来,鲍月华、周瑛和周琪被称为济南老年人大学“三姊妹”。“鲍月华、柏耐冬,他们回家保命去了。”周琪笑言。
周琪沾光了济南老年人大学离家不足千米的区位优势。如今,不可否认的是,她的脚步比入校时迟缓了很多。1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甚至需乘出租车赶来。
近年来,为了保障周琪的上下学及上课安全,济南老年人大学甚至专门委托学员张爱贞照顾她。
但是,2015学年,与周琪10余年不离不弃、同进同出的张爱贞也要退学了,她的儿媳即将生产。周琪伤心了好久,记者采访之前的连续三天,她少有地拉起了肚子。直至记者采访时周琪还为此流泪哽咽。老同学、老朋友的离校,在她看来像亲人离家远行一样,让她重新陷入了孤独。
从语调里,周琪的儿子对94岁老母亲坚持上老年大学十分支持,1月9日一早,他照顾老母亲吃了年糕、喝了牛奶等,周琪胃口很好。他认同周琪《忘年》诗里所言:“学习是我最好的补品,精神支持身体强。”
周琪们自我解嘲是最老“留级生”。但其实,从2012年至今,随着老年大学入学难的日益加剧,“留级生”们因为数十年侵占教育资源和名额,正被更多地直呼为“钉子户”。
山东老年大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老年大学里20多年没毕业的学员很多,从年龄结构上看,70岁以上的老学员占了20%以上,其中还有多位90多岁的老学员。
截至2014年,济南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11.6万人左右,占全市总人口的18.2%,并且仍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递增。但各级老年教育机构能提供的最大就学名额增长有限,仍在8.6万人左右。济南老年大学8%左右的最大入学承载率正在逐年降低。
2015年1月5日凌晨2点,距离济南老年人大学的新生报名开始还有5个小时,摸着黑来报名钢琴专业的老人即被告知:预约报名号牌已经没了,有老人1月4日上午10点就带着铺盖卷儿来了。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