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饭菜凉了,振团就让老伴去热,晾了一会儿,振团又开始喂母亲,这次可以了,在振团一声一声的喊娘声中,老人家开始张口了,于是振团把油条、鸡蛋等一口一口嚼碎了放到勺子里慢慢的喂到了母亲的嘴里,直到最后母亲吃饱了不再张口,用了大概50分钟的时间。 赵振团今年59岁,原来曾在南宫煤建工作,后煤建倒闭,他下岗待业,就做了一些结婚录像的工作,但后来母亲病情加重,加之自己照顾母亲熬坏了双眼,结婚录像的工作也就无法再干下去了。赵振团一家就靠着十几亩地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振团有一个儿子,现已结婚。小两口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了振团和老伴照顾,于是振团边干活、边照顾母亲,边照看孙子。 年复一年 赵振团的母亲今年95岁,从2002年瘫痪以后就再也没有下过床,皮肤和骨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软,身体不能碰硬东西。怕母亲碰伤,振团在照顾母亲的时候认真思索、潜心摸索,发明了活表活面的垫子,其中有塑料布的,是母亲坐起来的时候垫在下面,防止尿到棉花瓤子上;有谷瘪子的,是母亲躺下之后用来垫的,同时需要在谷瘪子上掏个小洞,避免母亲碰伤。据了解,振团母亲每天戴在身上的垫子有36个之多,积年累月下来,家里的垫子都不知道用了多少个。 为了让母亲晚上睡得踏实,有事能及时叫醒他,振团十一年来一直与母亲同住一屋,母亲睡大床,他睡小床,每天晚上和衣而睡,最多只能睡4、5小时。同时,因母亲瘫痪,经常躺在床上不活动,振团每隔2、3小时就用双手抱起母亲来回晃悠一阵子,以至现在右手手腕都成了畸形。 母亲失去咀嚼能力后,为了能让老人顺利进食,振团就用粗绳子拴住母亲的身体,让母亲与他面对面坐着,然后把饭食嚼碎放到小勺里再喂到母亲嘴里,这样母亲下咽就容易多了。长时间下来,振团因为咀嚼喂母胃黏液输出太多导致胃功能急剧下降。振团母亲的吞咽功能也不太好,喂多了容易呛,于是振团就一点一点的喂,一顿饭要花上四、五十分钟的时间,常常是饭菜热了又凉,凉了又热,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夏天怕母亲被蚊虫叮咬,他为老人支了蚊帐,同时还铺了气垫,振团说:“这样可以让母亲躺在床上的时候能够舒服一些”。 冬天的时候,怕冻着母亲,在铺了电褥子、装上暖气的同时,他还为老人家盘了火炕,有空的时候,他就拿着包袱和耙子去村周边找一些柴垛,把柴垛上面的给别人收拾好,再用耙子收柴垛底盘,每年他都会收一大垛柴火来为母亲烧炕,冬天母亲屋里的温度都能达到十好几度。 每天晚上母亲睡觉之前,振团都准时烧好热水,给母亲擦身子;母亲大便不通的时候,他就用手一点一点的抠;振团经常会花一块钱给母亲买油条吃,但他自己却从来都不舍得吃一点儿。在照顾母亲的漫长岁月里,振团摸索出了很多经验,比如母亲吃少了,尿床了,不大便了,呼吸困难了,他都用相应的药来给母亲调节,更学会了给母亲打针输液。 爱心奇迹 母亲刚瘫痪的时候,振团带着老人家四处求医问药,一听说哪里的医生医术高,振团就赶紧找车拉着母亲去看病,省、市、县的医院几乎都去遍了,周边村的医生也几乎没有不曾去过的。有一次,振团母亲突然病危,振团急忙打120把母亲送往医院,医生看到振团母亲的状况,觉得没什么希望了,不管振团如何苦苦哀求,医院坚决不接收病情如此恶化的病人。于是振团不得不把母亲拉回家,自己动手给母亲打针输液输氧,令人意外的是,20多天之后母亲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今年麦前,振团的母亲大病了一场,生命危在旦夕,但经过振团两天两夜没合眼的悉心照料,母亲又转危为安,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振团的母亲不知多少次徘徊挣扎在生死线上,棺材和送老衣都准备了好几个,但由于振团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一直有惊无险的活着,振团就是母亲的守护神。 振团的一个老嫂子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怕老嫂子的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照顾,他一有时间就过去帮忙,后来实在没时间去了,就传授一些伺候老人的经验。村里别人家有这样的病人都来向振团取经学习、讨教方法。就这样,振团带动了全村人学习如何照顾老人,振团给他们讲经验、做示范,如何提高屋里温度,如何喂饭不会被呛等。 让振团高兴的是,在他的带动和示范下,儿子儿媳都特别孝顺,知道家里困难,手里有点儿钱了就马上给振团寄过来,还经常打电话询问奶奶的身体状况。可能从小耳濡目染,如今小孙子也能给他帮上忙了,有一次老伴正在和面,振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让小孙子帮忙,没想到还真能帮上忙。振团说:“可能是看的多了,小孙子抱着老奶奶的一条腿能起上很大的劲儿,给我帮上不小的忙。” 据贾侍郎村支部书记尹凤君介绍,全村现在有十几户都在学习赵振团如何孝老爱老,家家都在比谁孝敬老人,谁能更好的照顾老人,谁能让老人在物质和精神上收获更好的慰藉,生活舒心。在赵振团的模范引领下,如今年贾侍郎村已成为尊老爱老的典范,谁孝敬老人大家就尊敬他,愿意跟他一起共事,谁不孝敬老人,大家就看不起甚至唾弃他。百善孝为先,在赵振团的孝行中,记者深深地体会到了《孝经》的真谛: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