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百根和老伴儿隔段时间就会看一看孝养过的老人的照片。
一进家门,炕上并排坐着三个老太太边说边笑,对“仁义孝子”王百根来说,这温暖的一幕,或许是他这一辈子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77岁的王百根,文安县史各庄镇口上村一位普通老汉,十几岁时,便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奶奶、二爷、二奶奶、三爷、三奶奶、婶子、母亲等重任。他用66年时间先后孝养了这七位老人,默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来到王百根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匾上“忠厚传家远”五个字,院子的屏风上面刻有“勤俭持家、敬老爱幼、睦邻亲友、正心立德”四句话,这些字都是王百根写的,同时也是他的家训。
20世纪30年代初,王百根出生在一个远近闻名的孝道之家,他的高祖是一位“济世活人”的名医,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尊老敬老的道德品质。
由于他是家族中那一代唯一的男丁,几个家庭就守着一根独苗,所以取名“百根”。那些年月,爷爷去世早,留下奶奶;二爷二奶奶、三爷三奶奶成家后也都无儿无女;在王百根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撇下母亲;叔叔结婚一年后去当兵,一直下落不明,剩下婶子。照顾一家人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王百根身上。从此,他便与这七位老人相依为命,走上了长达66年的孝义之路。
王百根家的日子从来没有富裕过,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总在尽心尽力照顾老人。
三年困难时期,王百根的叔叔依然没有音信。一日,婶子的娘家看他照顾这么多老人,为了给他减轻负担,便把婶子接回了娘家。王百根下地干活回到家后,邻居跟他说:“你婶子被她娘家人接回家了,不会再回来了。”他一听,整个人都傻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父老乡亲看到他这样难过,纷纷给他出主意,让他赶紧去接婶子。王百根急忙跑到了婶子娘家,见到婶子,娘俩抱头痛哭。王百根哭着对婶子说:“老婶,你是怪我没有照顾好你吗?为什么要离开咱家?”当即他就请求把婶子接回去,他跟婶子娘家人保证说:“你们放心吧,我把俺婶子当亲妈一样看待,有我一口吃的,就绝对不会饿着我婶子。”婶子娘家人看王百根对婶子这么孝敬,也就放心地让他接回了家。
王百根说,1961年时,二爷曾经得过失心疯,白天还好,到了晚上总是闹着上吊自杀。 王百根每晚都会和二爷在一个屋守着他,看到二爷睡着了,他才打个盹儿。一天夜里,刚刚打盹的王百根突然觉得有一双手掐住了自己的脖子,睁眼一看是二爷,而且还不时地喊道:“我先掐死你,然后我就可以死了。 ” 王百根用尽浑身力气才得以挣脱,被惊醒的邻居们赶到后纷纷说:这样不行啊,你还是把他的手脚锁上吧。王百根听后,坚决不同意:“不行!那样二爷太受罪。”王百根就这样一直守着二爷,一年后,在他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二爷的失心疯有所好转。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百根家里炕上总是坐着三位老人:三奶奶、母亲和婶子。家里有好吃的,仍然是先给三位老人。有一次,别人家办喜事,王百根拿了两只鸡腿回家,可实在分不过来,王百根的母亲便对其他两位老人说,你俩吃吧,我牙口不好,吃不了。王百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背后对着母亲说:妈,您受委屈了!于是,以后无论是有好吃的好穿的,王百根都会分成一模一样的3份。邻居们说,这些年炕上的三位老太太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嘴。
王百根的老伴儿说,她婆婆84岁去世,三奶奶87岁去世,婶子98岁去世。村里人都说,前几年老人们都在世的时候,来王百根家,总会看见一个炕上坐着三个老太太,心里都会觉得暖暖的。在王百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们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直至无疾而终。
当被问到赡养这么多老人,会不会偶尔也会觉得麻烦时,他立刻摇了摇头,说:“我婶子身体一直很好,90岁的时候还能缝缝补补做点事。”王百根的婶子在去世的前一年摔了一跤,后来一直卧病在床。王百根的孩子们考虑到他和老伴儿都上了年纪,想把王百根的婶子接去照顾,都被他拒绝了,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还能伺候。”
“七位亲人我都养老送终了,我的任务完成了,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王百根说。
如今,王百根的小女儿都已经当了奶奶,谈到王百根婶子的时候,她动情地说:“我是二奶奶一手带大的,前几年她还跟我说,‘孩子啊,我特别知足,老了有你们伺候我,还看了这么多辈人,咱家是五世同堂啊。’”
这几年,王百根家遇事很多,日子并不顺当。二儿子脑干出血,他说“我儿子一点都不糊涂”;三儿子出车祸,他说“人没事,国家还给照顾吃了低保”。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非但没有被困苦生活压倒,反而充满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和对人生的知足。
王百根用66年传承家风,使七位老人颐养天年、尽享天伦;用66年恪守孝道,给了七位老人一个安定幸福的晚年;用66年践行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用66年对待生活乐观的态度,将孝道的种子播散在每个人心间。
孝道需要真情的付出,需要心灵的投入,需要品格的支撑,需要时光的检验,这些王百根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