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唐山退休中学教师刘义23年拾荒救助500多人
        正文浏览次数:2077
  2015/3/16 10:43:01    来源: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83岁的刘义老人在捡拾废品。

        他是一名退休中学教师,儿孙满堂,生活无忧。为了助学助困,他拿起铁钳和编织袋子,走上了拾荒之路——
       “每弯一次腰,我就觉得能给困难的人多一份帮助”
        一把铁钳、一个编织袋子、一辆破旧的小三轮车……3月10日晚,被称为“唐山白芳礼”的83岁的刘义老人如往常一样,走出位于唐山市建国南里的家,在寒风中慢慢蹬着三轮车,开始了又一次的夜间拾荒。“晚上出来捡废品,第二天上午卖,几乎每天都这样,习惯了。”老人平静地说。
        刘义不是环卫工,也不是以拾荒为生的人,而是一名退休多年的人民教师。他23年如一日,走街串巷,风雨无阻,捡拾纸箱子、塑料瓶、酒瓶、易拉罐等废品,换来的钱全都捐给了急需救助的人。不能换钱的垃圾,他就清扫后放入街头的垃圾桶。
        笔者了解到,刘义最近一次助困是在3月7日。当天,老人由58岁的二儿子刘爱民陪同,再一次回到老家迁安市上屋村,把拾荒得来的2000元钱捐给村里10位生活困难的村民。
      “大爷这钱来得不易,我捏在手里沉甸甸的,觉着更应该好好活着,要报答人家。”村民袁桂霞眼泪汪汪地告诉笔者,她身患乳腺癌,丈夫因脑血栓身体偏瘫,为治病家里一贫如洗。刘义老人得知后连续三年为她家送钱、送物,还联系医院给他们夫妻治病。
      “20多年了,老人每年都会回村子,出钱帮助贫困儿童、孤寡老人和残疾村民。最初大家以为这是他的工资,后来得知老人竟然在拾荒,大家都特别感动。”该村党支部书记丁海山说。

       刘义老人告诉笔者,他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上屋村。他年轻时靠村里人接济得以外出求学,后来留在了唐山市,先后在唐山市女子中学(如今的唐山市第十一中学)、市教育局、市第二中学等单位工作。“跳出了农门,但不能忘本。”老人说。
    除了迁安老家,老人的帮扶范围还扩展到迁西、滦县、乐亭等地。2011年,老人在一次拾荒途中,偶然得知乐亭县有个聋哑女孩丽丽生活困难、安装不起人工耳蜗。于是,他通过熟人打听到丽丽的家庭住址,特意给丽丽寄去500元钱,此后两年他又陆续寄去近千元钱。尽管没见过面,但小女孩记住了这位拾荒爷爷,2014年春节,安装上人工耳蜗的小女孩专门给老人打来电话:“爷爷,谢谢你!”一句简单的致谢,让老人激动不已:“听说孩子因为耳聋,以前都不会说话,没想到她现在能和我说‘谢谢’了。”
      “每弯一次腰,我就觉得能给困难的人多一份帮助。”这是采访中,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笔者了解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从唐山市第二中学退休至今,23年来,老人靠拾荒帮助了大约500余人,这些人主要是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村民和残疾人。
      “我走下讲台时立过誓,余生要靠双手来助人”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我没在家看春晚,和老伴到家附近的饭店、商店门口翻垃圾箱去了。过年了,废品多,饭店门口的纸箱子、塑料瓶、酒瓶一堆堆的,我们捡了不少回来,将近50公斤重。”说到今年春节的“收成”,老人哈哈大笑起来。笔者了解到,由于老人谈吐文雅,许多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很快知道了他的身份,也知道老人是为助学助困才拾荒的,大家无不肃然起敬。每次老人来卖废品,工作人员都愿多出几块钱。
       其实,刘义老人的家境很不错。二儿子刘爱民是唐山市第75中学党支部书记,三儿子在美国,小儿子在廊坊市电力局上班,大孙女就读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孙子毕业于复旦大学、如今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正因为生活无忧,老人的拾荒义举曾引起很多老朋友、老熟人的非议,甚至晚辈也不理解。但老人不为所动,他说自己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教书育人,二是助学助困。
      “我走下讲台时立过誓,余生要靠双手来助人。助残助困,其实都是从助学开始的。”刘义老人说,在大半生教书生涯中,他目睹了许多学生因家贫而辍学的事,这些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退休后,老人曾想了很多办法赚钱资助学生,但一直没成功,于是一咬牙,决定靠拾荒来助学。
      “一开始怕人笑话,好几次在半道做贼似的迅速折返回来,可一想到有些孩子因贫困辍学,我就来了劲儿,豁出去了。”刘义老人笑着说,刚开始由于分不清哪些废品值钱,他经常白浪费体力,忙碌一天赚不了几个钱。“如今在这一行,我是老前辈啦,对‘业务’熟得很。而且你看,我还做了拾荒的‘专用服装’……”为了能多点收入,老人还选择了“错峰拾荒”,专门在晚上捡拾废品。“每天晚上出门走走,也能锻炼身体,挺好的。”老人笑着说。
      “您20多年拾废品卖了多少钱?”面对笔者的提问,刘义老人笑了笑说:“没算过,反正都捐出去了。有人说我是‘唐山白芳礼’,这个我可不敢当。论境界和付出,我都不如白芳礼。但我们都有股子劲儿——拾荒助人、奋斗不息。”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