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河间:109岁老太背三字经 勤劳善良传承好家风
        正文浏览次数:1829
  2015/3/10 11:32:51    来源:长城网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全家福(前排中为109岁的孟庆银老太,两侧分别是她90岁的女儿和84岁的儿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昨日,在沧州河间市诗经村乡君子馆村,109岁老太孟庆银为客人们熟练地背诵着三字经。老人虽已是百岁高龄,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非常健康。“奶奶不识字,但她会给我们背三字经,因为她觉得那里面有许多做人的道理,她传下来的好家风我们要世代传下去!”孙子尹军礼说。

   艰苦生活练就好体格

  “母亲年轻时吃过太多苦,她都咬牙坚持下来,艰苦的环境也锻炼了她的好体格。”老人的儿子尹秀生说。

  孟庆银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很多生活的技能,搓麻绳、打钱串、发豆芽,成年后又掌握了织布的技术。孟庆银育有两个孩子,早年丈夫远走关东,一去就是十几年,孟庆银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住在娘家,靠自己艰苦的劳作维持生计。最困难的时候,甚至领着孩子们出去要饭吃,就是靠着这种吃苦耐劳的韧劲,她独自将儿女们抚养长大。

  孟庆银老人的身体一直很硬朗,100岁的时候还经常打扫院子,自己做被子穿针引线不用求人。看到街上有别人扔的塑料瓶、烟盒什么的,勤俭持家的她都捡起来拿回家。在103岁那年,老人不慎摔倒造成手腕骨折,被送进了骨科医院,这么大年纪的病人已无法手术,医生就做了固定处理。可到家后她就把绑带等都偷偷去掉了。儿女们当时都担心这一跤可能会对母亲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没想到母亲却慢慢康复了,骨折的地方恢复得很好,村里人都连连称奇。

  会背三字经乐当红娘

  在君子馆村,上点儿年纪的人都能说出几件孟庆银乐于助人的事儿。老人的儿女成家立业后,儿子尹秀生到天津当了工人,每月有180斤玉米面的工资,后来去蒙古国援建的时候每月还有55块钱的收入。家境有所改善后,孟庆银心里惦记着更多的父老乡亲们。谁家揭不开锅了,她就兜里揣上几个团子或饼子给送上门去。谁家孩子多、活计多忙不过来了,她又会主动帮忙做针线活。

  给人家当红娘是她的乐趣之一,正是因为她有热心肠,说成的媒不计其数。“光俺们自己村里就撮合成几十对!”村长杜秀梅说。

  孟庆银虽然不识字,但会背三字经,还会讲许多民间故事,村里人说她是“不识字的文化人”,谁家生了小孩儿,都找她给起个名字,她也有求必应,到现在村里好多五十多岁的人都是她给起的名字。

  勤劳善良传承好家风

  老人爱学习的精神也影响着孩子们,大女儿今年90岁了,身体很硬朗;儿子尹秀生今年84岁,每天除了伺候母亲,最大的爱好就是抄写背诵诗词,如今年纪大了,但像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古今诗词他能流利地背诵20多首。如今这个家已经是42人的大家庭,仅重孙辈就有8个大学毕业生。

  老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也熏陶出尊老爱幼、妻贤子孝的好家风。儿子尹秀生因为常年在外工作,妻子豆四女一个人承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们的重担。婆媳相处六十余年,豆四女总是说“婆婆年轻时没少受苦,尊老敬老是我们晚辈的职责。”而现在孟庆银对孙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娘拉扯你们不容易,不能对你娘不好!”

  这种和谐孝顺的家风也影响着晚辈们。重孙子、重外孙在外地上学打电话回家第一句总是先问老人身体好不好。今年春节的时候, 30余位家庭成员聚在一起为老人拜年,并簇拥在老寿星身边拍了全家福。“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她会给我们背三字经,因为她觉的那里面有许多做人的道理。她传下来的好家风我们要世代传下去!”孙子尹军礼说。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