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若不脱,全当洗发护发,你若脱发,直接拿钱植发。”近日,购物网站网易考拉推出的“脱发险”引起了热烈讨论。购买网易考拉旗下洗护发产品,可获赠“脱发险”,最高赔付10000元。网友们一边调侃,一边又在质疑:这个保险到底靠谱吗?(摘编自新华社、《人民日报》《每日经济新闻》)
“脱发险”实为伪保险
这款“脱发险”的活动规则显示,购买并使用该款洗护发系列商品,精心护发一年,如果使用一年后(以下单之日为起算日,下同)“脱发严重”,最高给予人民币10000元。那么,到底怎么才算“脱发严重”?具体怎么赔?
根据网易考拉上“脱发险”的参与方式,用户首先要拍摄使用该款洗护发商品前的发际线视频,并在微博上发布。值得注意的是,规则里对视频长短、测量距离、发际线位置等作出了明确的拍摄要求,并表示一年中需严格按照商品使用方式正确使用。一年后,如果用户认为“脱发严重”,需要按照与之前同样的拍摄要求拍下短视频,并在微博上发布,还给出具体的补偿规则。
所谓的“脱发险”产品详情显示,其背后并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根据设计规则,在活动结束后,由“网易考拉工厂店”公布获得补偿的用户名单并赔偿。在业内人士看来,“奇葩保险”即使再奇葩,还是由正规保险机构发行的产品,而所谓的“脱发险”根本就不是保险,却打着保险的旗号,让人误以为是保险。
监管层多次提示伪保险
事实上,即便是由保险公司发行的产品,也要遵循保险的基本原则,体现保险对客观事件的风险管理功能,不能让“险”字有名无实。
2013年以来,以“中秋赏月险”为典型,一批所谓的互联网保险创新产品浮出水面。不过,此类产品很快因涉嫌违规被叫停。继“中秋赏月险”之后,同样有“****”之嫌的“雾霾险”“恋爱险”“高温险”“熬夜险”等奇葩险种也陆续被叫停,但“吃货无忧险”“熊孩子险”“电信诈骗险”“手机碎屏险”等吸睛的互联网保险也在不断冒出。这些保险在传统的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中拓展出了更多的具体应用场景,虽然满足了用户短期个性化的细分保险需求,但这些实质上为了营销和宣传推出的产品具有很高的商家拒赔风险,真正意义上的风险保障作用反而不明显,容易造成消费纠纷。
面对伪保险还需擦亮眼
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以转移和化解风险为目标,而伪保险更像一场对赌游戏,与保险的保障属性无关。如何避开伪保险的坑,还需要消费者擦亮眼。
一是需要看是否由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在选购保险产品时,要核实是否由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注意识别真假保险,选择合法保险产品。
二是需要看产品是否属于保险范畴。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而伪保险的投保人,大都与被保险人没法律关系,仅仅是穿着保险马甲进行商业宣传,不属于保险范畴。
三是需要看产品是否与保险精神匹配。保险的精神实质是风险管理,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那些营销方式和保障内容不合规,与保险精神不相符的“产品”,显然需要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