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法学会老年法学研究会 >> 案例选编
保健品专骗老年人?或许应该想得更多
        正文浏览次数:2747
  2018/4/13 10:37:09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马云“像抓酒驾一样打假”的一席话被大家点赞,保健品的打假防骗何尝不需要“抓酒驾一样的力度”。
  刚过去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央视曝光的保健品会销骗术一出街,无论是电视台、报纸,还是消协的各大爆料投诉热线都被挤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让保健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成为主角。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虽然各大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但仍然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
  央视“3•15”晚会也曾多次揭露保健品销售问题。还记得2016年央视315晚会中,那位72岁的王大妈吗?她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在健康产品上投资了40多万元,“手表能预防癌症、心肺卫士能在休克时救命、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仪器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这样的虚假宣传保健品,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她一并购入家中,装满了几大箱,但也没有换来健康,反而留下了一身的病痛和沉重的外债。
  惨痛的教训、沉重的外债并没能换来多少老人的醒悟。在各种会销包装之下,普通一个保健食品却能卖出奢侈品的价格,执迷不悟的老人们前赴后继,一时间让人恍惚“这保健食品真有疗效?”“我们错怪卖家了?”
  面对老人的频繁上当,总有专家表示,老年人痴迷保健品而引发身体、心理问题已非常常见,家人须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老人糊涂上当,把所有责任推到子女身上,这“躺枪”躺得实在冤枉。老人受骗上当、买高价虚假保健品,究其实质是商家坑蒙拐骗、商业欺诈。但老人也是有独立人格和民事能力的成年人,会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没有必要一定把老人当成“老小孩”看,也曾有老人因为子女“不让我买保健品”而将其告上法院的案例。
  况且,那些骗术、套路,都是经过“高人”设计好,一步步地请君入瓮,就算老人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就算平时如何聪明伶俐,其实也是很难招架的。抓住老年人情感软肋,不断给老人灌输:辛苦一辈子,自己要对自己好点;或者把几十甚至上百老人家集中在一起,隔离加集体“催眠”,造成一种骨牌效应——人家买我买不会吃亏,别人买我不买点不好意思。精神控制之下,想不买都难。
  曾经采访中,听不少医生对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提出强烈质疑,尤其是一些成分不明、疗效不清的所谓中药保健品,它们严重干扰老年人慢性病的规范治疗。美国FDA是全球药品审查最严格的机构,其并不“认证”保健品,而要求上市的保健品不能做任何“疗效宣传”,强制要求在包装上注明“本产品不用于治疗、预防、处理、防治任何疾病”。如果违反了,FDA就可以发出警告,拒不改正的会被起诉。可我国的保健品呢?上面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已经说明问题。马云“像抓酒驾一样打假”的一席话被大家点赞,保健品的打假防骗何尝不需要“抓酒驾一样的力度”。

  (责任编辑:lch)

相关信息
  • 警惕 这种诈骗手法近来高发
  • 2023/8/7 10:23:13
  • 重复投保,可以得到多倍赔偿吗?
  • 2023/5/17 10:02:37
  • 亲人过世后存款怎么取
  • 2023/5/16 10:06:31
  • 托付余生的另一种可能
  • 2023/5/15 10:11:50
  • 单方出售夫妻共同房产 这样判
  • 2023/5/15 10:08:07
  •  热点文章导读 
    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年内将出 资金配置
    老年人商业保险又贵又少 已成保障盲区
    家用理疗仪用上超声波?骗人!
    老人家办养老保险不方便怎么办
    石家庄一老人盲目投资用7万养老钱买3
    老人的悲凉
    保健品“坑老”:“四大套路”设置“亲
    养老产品高额回报未兑现
    老人立遗嘱是否需要见证人
    放弃继承权就能不赡养老人?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关于规范养老机
    石家庄:养老机构医务室要配备医师护士
    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条例或5月起实施明确
    车票里含不含保险(健康维权)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