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在烟台鲁大校园里,从他的衣着打扮上,你很难看出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这个经常穿补丁衣服的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视唱练耳学会理事、鲁东大学艺术学院86岁高龄的郭任远教授。
免费辅导贫困学生
郭任远退休6年后受聘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终身客座教授,在三尺讲台上用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用音乐艺术为人民服务是我人生的追求。”郭任远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他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们说,郭老师是用爱来弹奏每一个音符、每一首乐曲,用爱来引导每一个学生走好自己的艺术人生。
教学之余,郭任远潜心音乐艺术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包括钢琴、声乐、管弦乐在内的四部作品集。他的作品“既没有洋洋大观的长篇幅,也没有尖端式的高难度或新技法”,“普通得很”,全部都是“小作”。正是因为“普通”,青少年们不仅能听得懂、记得住,而且有一定演奏基础训练的人就可以直接演奏;弹唱起来既顺手又朗朗上口,非常适合普通人。正是因为这些“小作”,他的作品深受中小学和群众业余团体的欢迎和喜爱。正因为如此,郭任远在80年代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被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视唱练耳学会聘为理事。另外,他应邀多次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10多所学校讲学,并被一些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同时举办了多场作品演奏会。
与此同时,郭任远还认真辅导在读研究生和准备报考音乐学院本科班或研究生班的考生。对家境贫困的学生,他不仅免收授课费,还提供住宿和资助。
因为年轻时的一次车祸,郭任远现在走路要借助拐杖。一只眼睛因患青光眼,现已失明,只能靠另外一只眼读谱、作曲。他虽已86岁,可始终保持着年轻人的心态,每天除了辅导、健身、读书,更多的时间弹钢琴,在他的楼下经常能听到悠扬悦耳的琴声。
吃捡的菜叶穿补丁衣服
1982年,郭任远的父母去世后,给他留下了200万元的遗产,可他毫不吝惜地将其中的大部分捐给了全国多家音乐学校,每次捐赠都是10多万元。其中给鲁东大学捐赠了价值10多万元的钢琴。
退休后,郭任远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再加上平时的授课费,生活可以过得非常舒适安逸,但他却很吝啬地生活着,把节余的钱捐赠给社会。
在郭任远家,除了钢琴、电视、电冰箱、微波炉以外,就是书和乐曲。其中,400盒磁带是他积攒了60多年的心爱宝贝。有人建议他,请个保姆照料生活。而郭任远却宁愿自己照顾自己。
郭任远吃饭比较简单,饭桌上也见不到丢弃的一粒米、一丁点儿馒头渣。夏天米饭馊了,他用凉水多淘几遍,放进微波炉里热一下接着吃。冬天,他把农村路旁丢弃的菜叶捡回来洗干净照样吃。这是郭任远在60年代困难时期养成的习惯。纸箱上的胶带封条通常用刀一划就可以了,而他把胶带轻轻地揭下来,慢慢地卷起来,收集起来贴乐谱用。
他的穿着也很简朴,自己动手补衣服,虽有补丁却很干净。走在校园里,从他的衣着打扮上,你很难看出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许多人眼里,郭任远是个怪人,“他有钱,却总爱穿打着补丁的衣服”。对此,郭任远不以为然。他说:“我可不是故意这样穿,而是不得不这样。我现在身体大不如从前了,没有更多的精力关照自己的穿着。好衣服需要保养,要挂好、洗好、熨好。现在我连拿衣服都费劲,觉得生活还是简单点儿好。”其实,郭任远不是没有新衣服,每次参加音乐会,他都会穿上新衣服。
由于腰腿疼的老毛病越来越重,现在郭任远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可他每天坚持骑半小时自行车,这是他从10岁开始养成的习惯。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郭任远仍然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演绎着自己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