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彦春
■编者按
30年前,北京一场普普通通的音乐会,几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歌手,不经意间制造了一起轰动整个中国乐坛的重大事件。《军港之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和优美旋律,不仅催生了中国的流行音乐,也影响了十亿国人的文化生活。30年后,由北京晚报社、北京青年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梦回1980”重排新星音乐会,将于9月23日在首都体育馆隆重举行,当年的“新星一代”将穿越时空隧道,在30年前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重新集结,用歌声串起一段长长的记忆,与新老乐迷们一同重温那过去的美好时光。
自7月份起,本报在北青盈之宝剧场举办以郑绪岚、任雁、吴国松、王静、朱明瑛、阚丽君等当年“新星”为主角的一系列演唱、讲述和对话相结合的小规模演出,为9月23日的音乐会暖场预热。
■因一场音乐会而让她在懵懵懂懂、猝不及防中接受了一夜成名的现实
■参与策划“梦回”活动,纪念八十年代新一辈大干四化的激情与梦想
中国传统节日中,阚丽君独钟中秋节,自然万物中,阚丽君最喜月亮。1980年9月23日中秋夜,阚丽君的人生因一场音乐会而让她在懵懵懂懂及猝不及防中接受了梦想变现——一夜成名。一夜之间,来自冰城的阚丽君因中西兼具的面孔及耳目一新的报幕辞令国人记住了她稀罕的姓氏及这张脸。
30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新星音乐会”的“星星”们对30年前的中秋夜,每人因解读各异而轨迹不一。有人认为“这一页(夜)已翻过去”,因而不再怀旧,而是重打锣鼓另开张;有人好汉不提当年勇,踏实做好眼下事;更有几位退居幕后相夫教子,过着普通主妇的琐碎日子。而阚丽君与舞台缘分至深至久,30年间,她主持了数千场晚会,舞台成为她最倚重的社会角色。
那年中秋,对别人而言可能仅是一个传统佳节,对阚丽君来说则是一个从北国边陲唱河南坠子的曲艺演员到全国知名报幕员的转身之夜。所以,30年来她不间断地怀念旧时月色,不间断地重提当年勇。
1990年,新星音乐会诞生十周年时,阚丽君朦胧产生“纪念一下”的想法,然而周围少有共鸣。2000年,她借用“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词)试图游说多方促成再相会的盛典,然而遗憾依旧。30年之际,此梦终得圆,阚丽君欲借“梦回”告知后人,八十年代新一辈大干四化的激情与梦想。
此番梦回之意义,原《北京晚报》记者、新星音乐会的策划者及组织者沙青做了深层次解读——
八十年代是思想刚刚解放、人性刚刚复苏的年代。人们对未来充满梦想,不仅有梦,而且竟敢于一梦二十年。梦境的宏大气势就反映在新星音乐会的曲目上——实现四化、两岸统一、日中友谊、城乡新貌及励志成才创造奇迹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最为典型“……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 要靠你 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该歌反映出新一辈自觉承重的勇气及使命感。北京学生蒋山就致信《北京晚报》“我作为八十年代新一辈的挑夫……”
《幸福在明朝》属励志歌曲,“都说呀神山好神山好/如果你不敢攀高峰/奇花异草踩不到……”
《太阳岛上》“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有说教意味,写出梦想的高远及兑现梦想的脚踏实地。
《你问我》“你问我为什么忧愁/却又是这样欢乐/你问我为什么牢骚满腹/心儿却似烈火……为了我亲爱的祖国……”此歌呼应了1980年出品的电影《苦恋》、《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阐发的大爱至上、大志在胸、不计个人得失而爱国恋土的情怀。
总之,上述歌曲皆超越了个人私欲,抒发了摈弃小我、成就大我及大爱的宏大梦想。相比之下,沙青认为,如今受消费主义浪潮裹挟,部分活得太物质的人们的梦想仅局限于房子、票子、孩子、车子、位子,甚至有人已经没有梦了,浑浑噩噩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遑论作二十年后再相会的梦?“做梦是需要激情的,”沙青说。梦回1980,就是借歌还梦,借歌道情,借歌追忆,借歌鼓劲。沙青希望借歌声梦回到路不拾遗、舍己救人、自强奉献、与人为善那纯真纯情纯粹淳朴的人与人关系中。当然,沙青还想梦回到初见阚丽君的印象中。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记台词和串词,并带着感情
■中秋夜,初出茅庐的她面对18000名观众时,仍能“落落大方”
新星音乐会之所以圈定新人阚丽君报幕,沙青回忆道:“推出新人,推荐新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是这台晚会的主旨,所以,晚会需要新面孔。阚丽君青春靓丽,中西结合及略显青涩的形象恰符合这一主旨。“这是一张容易被人记住的脸。”沙青说,当年,20岁的阚丽君在26岁的沙青眼里,1.70米的身高,青葱、挺拔,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黑土地气质,挑战了当年僵化及程式化的报幕模式。尽管沙青耳闻业内对她的非议之声,“不专业,不成熟,土里土气,发愣”等,但沙青认定她“是块璞玉,有极强的可塑性”。有待雕琢的璞玉自有“压得住台”的身高优势。最令沙青看好的还是阚丽君的心理素质,万一演砸了,沙青相信“这个孩子还会爬起来”。
沙青记得初晤阚丽君的情景。他在中央歌舞团一间促狭的、摆放着上下铺的宿舍里见到阚丽君和任燕。让沙青吃惊的是,阚丽君竟用一种奇怪的白粉化妆,在陌生的男性面前,她没有停止用手往脸上拍打白粉。当沙青置身于粉末飘飞的环境,直面阚丽君的舞台妆时,暗想:“这个东北姑娘确实质朴”。接触中,沙青满意阚丽君的记性及悟性。晚会彩排时,他临时写串词、改串词,阚丽君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记,并带着感情,给人烂熟于胸的感觉。这一点,沙青暗自欣慰“没看走眼”。唯一令沙青担忧的是,中秋夜,初出茅庐的她面对18000名观众时,是否会被吓晕?
她当晚的表现见于 9月24日的媒体,称她是“落落大方的红牡丹”,尽管她那天穿的是一袭白色纱裙。《北京晚报》称她“用无形的针线把灿烂群星串成奇妙的星座”。北京空军军官杜少凡就阚丽君的表现致信《北京晚报》:“报幕员落落大方,风度翩翩,时而介绍演员,时而解说歌词,时而又邀请演员返场,老练的她好似晚会的组织者,而非以往的旁观者,她之存在很好地沟通了台上台下的情感。”
50岁的李先生用两个字形容当年坐在观众席上的他初见阚丽君的感受: 惊艳。当年他及周边男性认为女性美的三个代表人物是新闻纪录片中常出现的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及尼泊尔王后艾什瓦尔雅。阚丽君的洋服、高度及中西兼具的面孔让李先生感觉她集三美于一身,尤其阚丽君穿的白色纱裙类似伊梅尔达服——的确,裁缝即是仿照伊梅尔达服为阚丽君裁剪缝制的,这在当年已属大胆之举。随后坊间流传阚丽君像伊梅尔达的说法。该说法致使阚丽君日后穿戴皆需经组织认可符合“国家级水准,国家级影响”才可登场。于是,伊梅尔达服的政治意义已超过审美价值。那晚,李先生置身于观众席的灰、绿、黑色调中,阚丽君的白色纱裙,任燕的红裙,李默的天蓝色水手服,郑绪岚的紫粉色飘带裙,朱明瑛的五彩装饰,仿佛“就是审美的启蒙,审美的革命”。
启蒙与革命还包括对新歌的认可与推崇——太阳岛的魅力,兰花、蝴蝶、玫瑰的情调,猫咪的俏皮,姑娘照镜子的愉悦,藤树相缠隐喻的爱情,彩云归的伤感与诗意,军港之夜的温情与惬意皆触及了长时间齐唱“高快硬”歌曲的国人的柔软之处。这些歌词皆远离政治,而是以回归自然、赞美人性、向往真善美的声音引起人们久违的共鸣。
新星音乐会翌日,阚丽君和任燕在歌舞团所在的大石桥胡同口的一家小商铺里买月饼。跟往年一样,小商铺里的破帘子依旧,粗糙的纸依旧包裹着硬邦邦的月饼。然而不同的是,当售货员大姐夸她和任燕“长得好看,唱得好听”,甚至说出不收钱的话时,阚丽君这才意识到什么叫一夜成名,什么叫公众人物,什么叫人生拐点。成名来得如此之早、如此之猛、如此之华丽,作为一名河南坠子演员的阚丽君感觉像是做了一个梦。
■曾因临时客串报幕员而被批斗一周,又因不适应穿旗袍上台而面临弃用
■“如果说南方巡演是脱胎,中秋夜就是换骨”
说起她的梦,那可是由一连串的巧合编织而成。
第一个巧合出现在15岁。该年,阚丽君陪同学参加哈尔滨市文化局招生考试,主考老师相中了陪考的身材颀长的阚丽君,遂让她朗诵了一首诗,唱了一首歌。一诗一歌将中学生阚丽君变成哈尔滨曲艺团一名河南坠子演员。之后,她被团里送到北京培训三个月。在培训结束归来的火车上,被正在物色报幕员的北京某部队文工团相中。她被临时抓差,客串了一台“欢迎柬埔寨军事代表团”演出的报幕员,该晚会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回到哈尔滨后,曲艺团问她是否上过电视。阚丽君怕挨批,遂矢口否认。但“火眼金睛”的领导往15岁的阚丽君的头上扣上自由主义泛滥、不热爱本职工作、不忠诚我国文艺事业的帽子。一周的批斗令她恐惧上班,在去办公楼的路上腿打哆嗦。然而祸福相依,电视上一闪而过的镜头竟被中央歌舞团(中国歌舞团)捕捉到。1978年年底,阚丽君幸运地成为文化部“地方支援中央文艺力量,活跃首都文艺舞台”的地方力量之一。她被调进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塔尖单位——中央歌舞团,专事报幕。
1978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在民族宫的一场演出,团里安排阚丽君身穿旗袍报幕。第一次穿旗袍的阚丽君迈着青春的步伐走上台,旗袍开衩处险被撕裂。她的黑土地气质与旗袍风格存在着反差,团里老演员秉持对国家负责的责任感向领导反映“这个东北孩子太稚嫩”、“愣头青”、“不够专业”、 “土里土气”、“不符合国家级要求”、“影响国家级形象”等。跻身艺术塔尖,缺乏专业训练及演出经验的阚丽君饱受异议和排斥。当时她面临90%被退回家乡的可能,尽管团里公认她练功刻苦,认可她为提高技艺风雨无阻,且不吝学费观摩各种演出的行为。“不服输、不偷懒,别无选择,出人头地,不进则退。”阚丽君不敢预想退回家乡的后果,于是她暗中较劲。
就在阚丽君去留未卜之时,团里为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指示,到南方巡演三个月。这三个月,后被阚丽君总结成为“新星”热身。南方的水土,南方的景致,南方人的审美,南方人的气质,南方观众对歌舞的解读及与舞台的互动程度,皆使来自冰城的阚丽君有“脱胎”之感。温柔水乡令她不自觉地突破了报幕员仅报三句话的僵化模式:下一首歌曲(舞蹈)×××,表演者×××,演出到此结束。自然而然地,阚丽君在三句话上添加了“亲爱的朋友”、“大家好”、“再见”、“晚安”等带着亲和力的礼仪用语。除此之外,她还接受了词作家任志萍的点拨,“歌曲及舞蹈是有内容的,最好用三言两语介绍一下”。于是阚丽君又尝试了“这个舞蹈表现的内容是……”、“这首歌唱出了……”回京后,阚丽君的突破引起天天泡在剧场观剧的沙青的注意……
新星音乐会上,阚丽君将这种突破移植过来,比如:“今夜星光灿烂,大家欢聚一堂”、“今晚月色如此美好”、“任燕是今天晚会上最年轻的演员”、“非洲有一位歌唱家叫阿贝蒂,现在大家就要见到中国的阿贝蒂”、“苏小明在演唱上独具一格,富于诗意”。在介绍日本歌曲《男子汉宣言》时,阚丽君首次植入幽默元素。“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在我娶你之前,有几句话要对你说,在我临死之前,请你为我流下两滴,不,两滴以上的眼泪……”哗——18000名观众发出笑声。笑声通过当年9月24日、10月1日、1981年1月1日三次电视转播传遍城市,高音喇叭又将其传递到田间地头,
当年9月24日晚,署名石叶的观众作词《念奴娇》,品评这次音乐会:“新星出世/放歌喉/歌星竞相争鸣/报惊京城人万万/经久掌声不停/这般新颖/怎不令人心倾……”他后将该词寄至晚报。
新星音乐会后,九颗“星星”的名字镶嵌在国人心中、嘴上。“朱明瑛万岁”,有追星者这样直抒胸臆。有媒体称这场音乐会具有“在沙漠中掘到清泉”、“黑暗中的窗帘开启一道缝隙”、“一石激起千层浪” 、“音乐界的一场革命”之功效。其功效表现在城乡八亿多人都会哼唱《军港之夜》,其歌影响受众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之久空前绝后。著名音乐人甲丁、戴玉强说,正是新星音乐会引领他们走上了音乐道路。
新星音乐会后,阚丽君打消了被退回家乡的忧虑,她稳坐了中国歌舞团不可或缺的主持人交椅。今天,自诩“资深北漂”的阚丽君回首前尘,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她进曲艺团,客串报幕员,当文艺兵,来歌舞团,百日南方巡演,如此经历似乎都是为烘托1980年9月23日那晚的月亮。
“如果说南方巡演是脱胎,中秋夜就是换骨。”阚丽君这样述说她人生的两个拐点。
■她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的主持人,曾主持过三届春晚和香港回归
■面对不公的遭遇,逐渐学会接受并站在对方立场上想
新星音乐会之后,报幕员三个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主持人。业内有种说法,称阚丽君是终结报幕员称呼、开启主持人称谓的人。对此,阚丽君不置可否。一个事实似可佐证这一说法,即新星音乐会后的各种节目单上,皆以主持人取代了报幕员。阚丽君承认一点,新星音乐会后的报幕员不再是“背景音乐”,即不再以游离于整台节目,偏居舞台一隅的局外人出现,而是起着穿针引线、暖场、调动观众情绪、控制晚会节奏、具有肢体语言的灵魂人物。
逐渐,阚丽君在舞台上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舞台越大,她越踏实,观众越多,她越亢奋。1989—1991年春晚,1997年的香港回归是阚丽君继新星音乐会后主持生涯的两座高峰。一年中大半时间给了舞台的她被媒体誉称“金牌司仪”、“第一主持”,以致人们将她的主持与晚会质量划等号。阚丽君总结自己的主持风格——端庄、大气、知性。其主持的强项——背功,她说背功为金牌主持的主要含金量。这个技术活曾令她在背了两个晚上的稿子后(3000多字)突患气胸而看急诊。
阚丽君虽然红了,但她脚下的红地毯并未如她期待的延伸开去。当她憧憬上台机会时,却被屡屡安排下乡慰问演出,经常住后台。大型演出没她的身影,小型演出偶尔露脸。还有,各文艺团体通过单位邀她友情客串时,单位常以种种理由拒绝。当时,阚丽君误解为小环境的挤压,多年后,她始知她的不舒心与任燕被强迫离开谷建芬,朱明瑛无奈去国等一样,皆因大环境不容流行音乐——这一当时被称为“资产阶级音乐(靡靡之音)”有关。
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演出,本已化妆完毕的她竟被告知“临时有变化……”没有任何解释。阚丽君关在屋子里“哭一鼻子,长一记性”。长记性包括“作风”。阚丽君说她自成新星后,便成“夹缝中的小草”。她不敢串宿舍,不敢跟男同事多说话及一起玩,不敢挺胸抬头走路,否则必有人戳点她“瞧她得瑟的”、“勾人”等。阚丽君进团不久,便获绰号“阚大美”。当年尽管人们内心认可她的美丽,但却习惯性地视而不见,如果直抒胸臆说“你很漂亮”,那么回应的时代语汇是“流氓”、“作风不好”、“不正派”、“你想干什么”……炫耀美丽的人被视为“作风有问题”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认识。那个年代,美丽是要收敛的,低调的,无需绽放的。于是青春逼人的阚丽君强迫自己低头含胸走路,有意借宽松衣服遮蔽青春美、线条美。“我的青春难做主”,阚丽君带着遗憾忆说当年。早年的创伤性记忆令阚丽君早早学会保护自己,其举措之一即“跟女同胞搞好关系”,无论老幼。她如果跟合作较长的男性谈事情、谈生意等,必定设法认识其夫人。“人怕见面,树怕扒皮”、“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她牢记母亲对她的教诲。
阚丽君头顶光环30载,其从艺之路颇似一个励志故事。作为故事中的主人公,阚丽君对读者,特别是对梦想一夜成名的女孩子的忠告是“平常心,有定力,莫迷失,要看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她成名后没人忠告她这些宝典,所以她走过一段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业务上,她骄傲媒体对她“金牌司仪”的褒奖,因此练功没有成名前刻苦。置身文艺圈这一流淌着名利的江湖中,逐渐失去年龄优势的她还遭遇过几次“临时有变化”。“如果年轻气盛时”,阚丽君说她会怒发冲冠地讨说法,随着阅历的递增,她逐渐学会接受并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为什么这么做。
阚丽君还曾拍过电影《恋爱季节》,遗憾的是,在漫长的恋爱季节里,她没得到期许的收获。时光荏苒,已到知天命年龄的她反思过往时说 “如果时光倒流,我不会一根筋地往南墙上撞。”阚丽君所指的一根筋,即年轻时的她自信“皇帝女儿不愁嫁”。她不懂五彩斑斓的舞台与柴米油盐的生活是两个生活区域。因为分不清,所以生活得很错位,很拧巴。“名人的名声绑架了我。”她说。
■30年主持生涯已将她淬炼得具有“迎事解事不怕事”的本事
■她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还鲜活在中老年人心中
沙青跟阚丽君相交相知30年,他说九颗“星星”中,唯独阚丽君外貌外形变化最小。沙青分析,这可能与她及时转型有关。2000年后,阚丽君基本以社会活动家的身份活跃在其拥有的10多个头衔的社会角色中。如民进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10多个角色多少消解了新星陨落或将要陨落的失落感。沙青说,阚丽君社会舞台的广度跟她做主持人有关,其生存的韧性亦得益于她主持生涯的长度。
2004年,阚丽君人生发生重大变故。她受聘于某公司任副总。四个月后,公司出事了。阚丽君在这场变故中阅读了一部“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现实版,她几乎成了多方泄愤的出气口。平日里戴着各种面具的人此时赤裸着真面目向她泄愤。 好在30年人生阅历,30年主持生涯已将她淬炼得具有“迎事解事不怕事”的本事。中央歌舞团有传言“没有老阚摆不平的事”、“没有老阚过不去的桥”。针对此,阚丽君这样解读生活所悟:“人人都有两面性”、“没有风雨躲得过”、“生活需要妥协才能得以继续”、“接受你不能接受的,忍受你不能忍受的,坚持你不能坚持的”、“修炼自己,看开看透”。
阚丽君闲时喜翻旧照,她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诸多代表不同成长历程的彩照,彩照中间是一张黑白照,那便是1980年的她。1980年前,她以“自强不息”达到进京、留京、扎根皇城之目的。1980年后,她在“自强不息”后添加上“超越自我”,作为自己置身江湖的底气。30年间,阚丽君曾试图以演员、歌手、名人访谈主持人、商人等多角色转换来翻越1980年这座高峰,然而现实让知天命的她不得不“认命”:该峰不仅高不可攀,而且其主持生涯基本终结于2004年,尽管主持人是她最能驾驭的角色。时光荏苒,阚丽君的时代与她的江湖地位渐行渐远了,但她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尚鲜活在中老年人心中。该符号还兼具另一层意义,如果说一些歌手的辉煌期仅代表了一个阶段的流行,那么阚丽君则在舞台一隅见证了几代风流人物对流行音乐发端及发展的贡献。
她,流行音乐史的见证者。
2010年9月23日,经历过艺坛诸多风雨,人生诸多滋味的阚丽君期待在那晚重见深藏心底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