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2010年四川省老年人将达到1300万
正文浏览次数:954
2014/12/11 0:12:5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预计到2010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300万人,约占届时人口总数的14.6%。基数大、“未富先老”成为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点———
2006年,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省人口比例达13.3%。预计到2010年,全省老年人总数将达到1300万,约占届时人口总数的14.6%。老龄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成为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点。面对这一趋势,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基本养老险净增384万人
2005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为556万人。规划提出,“十一五”末,覆盖人数预计达到940万人,净增384万人。
对这一数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何保全用“突破性”来形容。他认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偏小,是我省老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大幅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他同时介绍,在制定规划之初,有关部门最初提出的方案是“十一五”增加20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700万人,后来,有关部门经过认真测算,认为还可以突破,最后将这一数字定格为940万。
如此大的增长,实行起来有没有难度?记者采访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据介绍,目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偏小,主要是很大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者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纳入。现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省有关部门也将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规划同时提出,继续发挥土地养老保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救助重点向农村倾斜。把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除了基本生活,医疗对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然而,在规划中,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却没有明确的数字式目标。对此,何保全解释,没有数字式目标,是因为农村现在推行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这一制度已经覆盖了全体农民;而在城镇,目前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包括除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所有居民,也包括老年人。换句话说,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到2010年会实现全覆盖。
在目前就医的人数中,老年人占了一半以上。何保全认为,即使老年人参加了保险,但还会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在实现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老年人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针对性地开展对贫困老年人的大病救治补助。对这一点,规划提出,要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城市贫困老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工作,建立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瞄准老龄事业的薄弱环节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生命期内,平均有1/4左右的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和护理,全省约有20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2005年末,我省国办老年福利机构床位数只有8176张,敬老院床位数只有5.8万张,全省城乡各类养老护理机构床位数只占老年人总数的6.3‰。
规划提出,“十一五”末,城市国办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万张,乡镇敬老院床位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5万张。在大中城市试点建设“爱心护理院”。90%以上大中城市和县(市、区)城区要建立1所以城乡养老为重点的综合性社区福利服务中心。县(市、区)、乡镇、街道至少要新建和改(扩)建1所老年活动中心。全省新办老年学校500所。养老机构无障碍改造率达到60%。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办老年学校,力争2010年末全省老年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0所。
何保全认为,这些目标瞄准了老龄事业的薄弱环节,从宏观上把握老龄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是,这些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政府投入。据介绍,一个敬老院仅增加一个床位,就需要资金5000元。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5万张,需要投入高达7、8亿元,这对各级政府无疑是一大考验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