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慈善公益
捐款查询
基金会动态
基金会政策法规
困厄老人
批复文件
工作人员
捐款方式
热点新闻
国内外涉老新闻
省内老年新闻
涉老时政
老龄工作
老干部专栏
敬老月专栏
十九大报告专栏
时政要闻
会内动态
会内活动
活动集锦
视频新闻
省法学会老年法学研究会
法律咨询
案例选编
政策法律
社会广角
老年法律研究
老年生活
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教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老有所居
老年文艺风采
书画书法
老年掠影
曲艺风采
民间老艺人
养生堂
四季养生
健身饮食
常见疾病
心理健康
长寿百科
会内原创
原创歌曲
视频影像
《河北老年》
省老龄办专栏
关于我们
热点新闻
国内外涉老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
老龄工作
|
涉老时政
|
老干部专栏
|
敬老月专栏
|
十九大报告专栏
|
时政要闻
|
首页
>>
热点新闻
>> 涉老时政
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 励与老年人共同生活
正文
浏览次数:624
2014/12/10 23:20:01
来源:网络媒体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浙江日报杭州7月25日讯
核心提示:
百善孝为先。看望父母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有些多余。但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很多子女疏于关爱老人的现实,今年7月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常回家看看”,使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关心父母?为什么没有常回家看看?这些问题在考问每一个人,也在考问整个社会。
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心酸的一道计算题: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伴多久?假若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又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和父母在一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出了中国父母的形象,似乎永远在送别,永远在等待,等着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一个老人的倾诉:
回头一瞥成奢望
“135……”每到周五晚上7时,82岁的邵月香(化名)就会戴上老花镜,拿起手机,对着小黑板上的电话号码,一遍遍核对,然后拨通。这个电话,她早已烂熟于心,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她怕有一天,还是会忘记。
“阿敏,吃饭了没啊?还在忙啊?”邵月香爬满皱纹的脸紧了紧,关心地说,“先吃饭吧。”大概是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她脸上出现愠色,捋了捋银白的短发后说:“那你先忙,别忘了吃饭。”
“怎么回事,我还没跟儿子说上话呢?”84的老伴见邵月香挂了电话,急了。“他忙着呢,再说每次打电话你也没说什么话。”“我就想听听儿子的声音啊。”老伴小脑萎缩,口齿有点不清,但语气透着坚定。
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东山弄社区一幢老房子内,邵月香和老伴已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
1976年,就是在这里,他们送不到20岁的女儿去富阳农村支援建设。谁知,才过了3个月,女儿就因高烧不退去世。 邵月香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将儿子留在身边,好好爱护这个唯一的孩子。1995年,儿子还是离开了,他去加拿大工作。从那时候开始,邵月香明白,这个家对于儿子来说,将成为遥远的牵挂。果然,儿子一年才回一趟家。
有一个场景,邵月香至今都无法忘记:儿子站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她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2006年,儿子回来了,在上海一所高校任教。距离是近了,但忙碌,依然是孩子回家路上的障碍。和很多空巢老人一样,邵月香和老伴能理解和支持孩子,但也承受着种种生活上的不便。
电视机坏了,打电话给物业;风扇拆不下来,打电话给社区干部……邵月香总以为自己遇到事情还能应付,但人“坏”了,她再也无能为力了。 去年一个午后,老伴发高烧。邵月香拨通120,救护人员将老伴抬上车后,老伴在车上呕吐不止。“家属呢?家属来了没?”“我就是。”救护人员紧了紧眉头说:“没有年轻的?”邵月香低下头,忍着眼泪,帮老伴擦拭呕吐物,说:“孩子在外地,忙。”
几天后,邵月香吃了没煮透的豇豆,在家上吐下泻。凌晨5时许,她拨通了社区居委会主任的电话,被紧急送往医院。 老两口双双入院,邵月香还是瞒着儿子。“他忙,还是别让他担心了。”她这样说。
她说,儿子还是很孝顺的,每次回来,都会带各种营养品,媳妇还会给两口子烧菜,孙女则喜欢在邵月香脸上亲一口说“爱你”。 只是,这样的时光,真的不多。
一种现象的追问:
回家之路有多长
工作忙没时间回家、坐车不方便、回家开销大……这些,是很多人没有“常回家看看”的主要理由。
近年来,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提高,家庭空巢化日益加剧。截至去年底,全省纯老家庭人口(空巢老人)数达214.4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5.01%。即每4户有老年人的家庭中,就有1户子女在外地。
外地子女多久回家一次?有调查显示:每周一次占16.4%,每月一次占13.8%,三个月一次占9.5%,半年一次占14.9%,一年一次占33.4%,很多年没回家的占11.9%。也就是说,三个月以上见一次父母的接近七成。
“我也想常回家看望父母,可现在工作太忙,回不去。”今年24岁的徐芳,老家在衢州,自从去年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杭州到衢州的交通很方便,可徐芳周末时常加班,只能隔几天,和家里的父母通个电话,报个平安。“我们现在努力工作,也是想以后能给自己和父母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徐芳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
假期太少,有假难请,是回家路上的一大障碍。记者发现,尽管《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早在1981年就已出台,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探亲假处于“不知道、不愿请、不敢请”的尴尬境地。在杭州城西一家电子公司上班的薛女士,往返河南老家起码要两天,只能一年回家一趟。对探亲假,她听说过,但公司从来没有人请过,她也不敢请。
就算单位有探亲假,但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人们带来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困扰,使探亲假有名无实。
“有探亲假又能怎么样?你敢保证回来还有工作吗?”从事企业销售工作的张先生说,现在很多企业,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并且明确规定请假与绩效考评、年终奖、升职等挂钩。“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别说探亲假,就是休5天年假的人也不多,平时还经常加班。” 专家指出,老人对在外奔波儿女的“理解”,社会上弥漫的“金钱至上”浮躁心态,都在对儿女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孝心渐渐被边缘到他们内心的一隅。
一道人生的难题:
子欲养而亲不待
四川郫县一对70岁的夫妇,有两个儿子,却半年都难得见到一次。多次协商未果,老两口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赡养费,并“常回家看看”。依据今年7月开始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郫县法院进行调解,要求两个儿子至少一个月回家一次,但判决至今,两个儿子仍未探望父母。
可见,如果子女没有“常回家看看”的意识,就算有法律约束,同样无济于事,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事实上,现代社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沟通联系方式,子女只要用心,完全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亲情沟通,来弥补难以经常回家的遗憾。
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的周辉说,由于工作关系,他一年只能回贵州老家一趟,电话成了他与父母交流的常用方式。他每周都会主动向父母告知近况,也会询问父母的身体状况,有时还和父母一起分享邻居家、亲戚间的趣事,距离并没有成为阻挠他和父母交流的障碍。最近,他还教会母亲使用微信,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生活点滴。
有专家认为,让“常回家看看”成为子女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除立法倡导,还要多对年轻人进行孝道教化,使他们真正明白孝不是汇款单能寄去的,孝也不是一个包裹能运到的。孝,在更多老人的心里,往往很简单,一个抚摸,一个拥抱,一次凝视,一次倾谈。
面对人口日益老龄化的这一严峻社会现实,除强调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外,社会保障不可或缺。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何文炯认为,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不是子女“常回家看看”这么简单,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老年人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如切实采取措施,确保探亲休假的落实。如我省有些地方正在尝试的“喘息服务”,地方政府根据申请,在一定时期内出钱出人帮助居民照顾重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社会保障做得好,精神赡养才能落到实处。
新老年法也明确指出,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
-专家观点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肖金明:“常回家看看”属于倡导性条款。实际上,有条件能常回家看看当然好,即使回不了家,打电话、发短信、写信问候也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连“经常问候父母”都做不到。另外,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责任认真执行有关探亲休假制度,也是“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应有之义。对政府而言,建立和完善国家支持家庭养老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亲情住宅,是对“常回家看看”条款更具实效性的做法。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2016/7/28 16:57:29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2016/7/26 16:12:08
●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将展开
2016/7/21 13:19:21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