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市场化:让民办机构的“养老梦”普照进现实
正文浏览次数:953
2014/12/10 23:19:53
来源:网络媒体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中国老龄化进程愈来愈快,养老保障与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养老作为一门产业,也在风起云涌中成型。今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口仅靠传统的居家养老显然不太现实,因此,机构养老逐渐进入老年人的选择视野。然而,机构养老并不那么容易,由于我国养老机构起步晚、底子簿,加之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且人口老龄化又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出现的,种种原因导致现有养老机构运营状况不容乐观。北京是我国社会老龄化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北京养老机构的发展和面临的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据了解,目前具有北京市户籍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约251万,约占户籍人口总量的20%。按照国际水平,在机构集中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一般为4%,因此本市需要有10万张养老床位才能满足需求。但是目前北京市的养老床位不足9万张,床位缺口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在未来40年的时间内,床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50万人到400万人,届时,大约5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如果按照预计,到2020年,其中的4%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至少将有14万名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如此庞大的需求需要政府加大养老保险和养老投入。但是,如果仅仅靠政府的努力,无疑是杯水车薪,还应当让民营养老企业发力,养老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众所周知,在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由于人口流动的加速与独生子女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渐渐失去可行性,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专业的养老机构。“公家的,放心。”大多数人选择养老机构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公办养老院,认为公办养老院设施完善、服务齐全、收费合理,更重要的是一般都在市区内,“突然发病,送医院抢救都快”。因此,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同时,民营养老院的入住率却并不高。有媒体通过在北京实地调查发现,一方面是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则存在着总体上40%左右的床位空置率,而这一空置率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状一:贵和挤,民办养老院住不起 公办的排不上队
有调查显示,北京城区的养老院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被调查的数十家公办养老院,目前均床位已满,住在这里的老人还大都是离休干部。数百人排号的情况非常普遍,其中第一社会福利院有7000多人排号,“老人要住进来,至少得等10年”。公立的北京第五社会福利院,十多层高的大楼也已经住满了老人。
而另一方面,北京空置近一半的床位多位于郊区偏远地方或者市区内环境较差的养老院,公办养老院和市区较好的民办养老院则时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银发浪潮的疑问:50人抢一张床 去哪养老?
“就算一个月掏5000元,我啥时能住进养老院?”家住北京市和平街的许大妈,打听入住社区养老院的事,社区中新建的养老院一个月收取5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费用,春节刚过就有20多人提出登记入住。工作人员告诉许大妈,现在100多张床位都住满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空床。许大妈的疑问也是众多老年人的困惑。养老设施、养老服务的大堤能否抵挡“银发浪潮”来袭?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但平均下来,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
许大妈告诉记者,早就听说养老院“一床难求”。现在自己身体越来越弱,孩子又不能在身边陪伴,所以想到住养老院。“过去只是听说有的老人等了五六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要等到啥时候。”
现状二:养老机构和护理员缺乏,如何养老?
现在居家养老越来越难,老年人当然希望住进条件好的养老院,而且养老院还要有医疗保障。但现实是,政府办的养老机构现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相适应。”养老护理人员更是短缺,且专业化程度低是不争的现状。我国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约有3300万,如果按照3:1的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需要1000多万名,而目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其中一半左右是文盲。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说,“养老服务机构和护理人员缺乏,暴露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位于西城区的北京市广外老年公寓,这里是北京市目前重点扶持和倡导的社会型非盈利为老年人服务机构之一,也是广外街道示范性、护理型样板养老机构,说起公寓在筹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老年公寓的王院长介绍说,他们在招聘和培训专业护理人员上下了很大的力气。他说:“目前北京的养老市场上,护理员数量不够,护理人员大多是由下岗职工以及农村妇女所构成,护理专业知识欠缺文化素养不够的现象相当严重。”
从情理上讲,养老机构应根据老人的年龄、身体情况、护理难度,选择护理标准、配齐护理人员。但是即便养老护理员经过了专业护理培训,学习了护理职业道德,掌握了一定的护理知识。如果老人与护理员数量严重不匹配,一名护理员需要护理十名甚至更多老人,护理员又如何尽职尽责护理老人呢?
因此,在老龄化时代,要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不仅要培养专业养老护理员,从理论上提高老人护理水平,而且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帮扶、投入力度。除了公办养老机构数量要增加,服务质量要提高以外,政府还要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投入与指导,并加强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监管,用制度帮扶的力量激活民间资本对养老机构的投资热情,为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注入制度活力。
试想一下,如果政府对养老机构投入给力,监管有效,社会化养老事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护理员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稳步提高,职业认同感增强,将吸引更多人投资养老服务事业,从事老人护理职业。对于应对老龄社会危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可谓善莫大焉。
广外老年公寓的王院长在养老行业已经工作了10多年,他谈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自己设计自己的晚年生活,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看病就医方便。近年来,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在经济上要靠自己。他说,子女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本人所受压力的加大,在赡养老人方面的表现在弱化。因此,目前机构养老的需求非常巨大。他介绍说,我们曾在城区进行了关于养老方式的问卷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与儿女同住由儿女养老的占30%;居家养老由社区提供服务占20%;到养老院或老年公寓养老的占50%。调查结果反映出群众对参加机构养老的迫切需求。在“四二一”结构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年轻的两口子在外忙工作,回到家里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管好孩子负担确实很重,一些思想开朗的老人把入住敬老院不拖累儿女当时尚。对于那些儿女孝顺但不在身边的空巢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和身体不太好的老人,由于生活中无人陪伴,孤独感严重,生活质量下降。他们表示,只要交的钱在自己承受能力之内,愿意到规范化的正规养老机构去安享晚年。
记者在广外老年公寓采访到刘致海老人, 老人今年85岁了,是一位铁路退休工人,他说:“我有七个孩子,都挺孝顺的,我现在年纪大了,需要有人每天陪着照顾,可是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小家,有的自己也做了爷爷需要照顾更小的一辈儿,指望孩子天天陪着不太现实。”
张老先生今年88岁,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兵,老人生性乐观开朗,在自己的养老的问题上也属于“不打没准备的仗”,前两年,张老就开始在北京各大养老院进行实地走访,想让自己过个“靠谱”的老年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老终于如愿以偿的找到了一家私营的养老机构,环境,氛围,地理位置都很合自己的口味儿,他很兴奋的对记者举起双说:“看看,连指甲都是这里的护理员帮我剪的,我在这里住的特别舒坦!”不过,谈起老父亲决定住养老院选择,他的三女儿说:“不瞒你说, 老爷子刚住进养老院的那天, 我们姐儿四个都哭了,怎么也没想到,老爷子有我们姐儿四个,最后还要住到养老院里来”可现实有时就这么无奈,四个姐妹由于种种原因实在无法做到每天陪伴在年近90的老父亲身边,所幸看到老爷子很适应并且喜欢养老院的生活,现在心里释然多了。
其实,对待老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良心指数。多一些制度性的人文关怀,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每一个老人能体面养老,应该是这个社会应有的担当和不懈的追求。除了公办养老院需要继续增大投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资源外,记者同时也呼吁,民政部门应该对民营养老院进行有效的政策扶持,提高民营养老院的质量,完善民营养老院的管理,提高性价比,让更多人可以选择和利用民营养老院的资源,以解决迫在眉睫的养老问题。
北京在行动:将提高社会办养老机构补贴标准
1、关注民办养老机构:一张床位最高补5万
针对民办养老机构生存压力较大的现状,为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 今年,北京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将出台土地、资金、税费补贴等三方面的新政,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机构。据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介绍,养老机构的补贴标准将提高,每新建一张床位最高可获得5万元补贴,同时,针对社区托老所也将出台监管和扶持补贴办法。
他说,今年本市将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包括公办养老院和民营的养老机构床位,主要集中在海淀区、房山、顺义、平谷、东城和密云等区县。今年对于社会力量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阶段支持标准将进一步增加,由原来每张床位8000元至1.6万元的市级支持标准,提高到2万元至2.5万元,并且区级资金还要按照1:1的比例配套支持。这也意味着,社会力量建设一张养老床位可获得4万元至5万元补贴。
同时,民政部门还将提高社会组织经营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运营阶段的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收住一位老人1个月补贴养老机构200元至300元,提高到每收住一个老人,给予养老机构300元至500元补贴。
2、供暖费将与民用同价 土地供应将放开
“土地可以说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李万钧说,今年民政部门在土地方面也将出台新政,放开土地的供应来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新政具体来说,就是针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企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营利性的养老机构,采取限定地价、规定配套建设和管理要求的招拍挂方式供地。
在税费减免上,今年,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供暖费也将首次实行居民用价。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运营期间,还可享受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部分企业所得税等减免政策。
3、关注社区托老所:有10张床位即可获补贴
目前全市已建成托老所3727所,床位3万张,并力争在“十二五”期末达到10万张。针对部分托老所尚未合法化、缺乏有效资质的问题,李万钧表示,今年将规范社区托老所管理,并制定社区托老所监管办法,按照民办非企业或工商企业注册登记,帮助托老所依法取得法人资质。
在资金扶持上,对于社会办的全托型社区托老床位,也将参照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给予每张床位每月300元的运营补贴。记者了解到,此前,一家托老所床位需达到30张才能获得补贴。李万均表示,今年将降低门槛,拥有10张床位的托老所即可获得该项补贴。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曾指出:从改革的角度来看,第一是政府的资金应公平地资助社会力量,帮助社会力量解决问题;第二是公办民营,通过改革改制,盘活之前公办养老机构的存量;第三种是公建民营,在建设中由政府出大头,负责检查、监督,真正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并向社会力量招标。在发展增量的时候,政府应把持住一条,政府不办或者少办,尽量发挥社会力量;另外,对现有公办养老机构明确改制、改革,政事分离,推向社会,使现有的存量发挥更大的效应。
我们期待养老机构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当梦想照进现实之际,希望它能更快的来临、更快的落地。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