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老有所养促进社会和谐
正文浏览次数:867
2014/12/10 23:15:4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总面积1544.7平方公里。全市共辖10个乡镇,327个行政村,3个城区街道办,18个社区居委会,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426373人,其中老年人口50312人,占全市总人数的11.8%,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为适应社会老龄化的需要,如何解决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我市农业人口共有306690人,60周岁以上老人约为4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3%,农村社会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土地养老的能力越来越弱,农村赡养老人的观念也明显淡化,家庭养老的传统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引发了诸如养老难、就医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另外,我市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以及低保、五保和困难职工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但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看,唯独针对农民的养老制度没有实行,成为制约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瓶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老有所养”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要求,尤其是前不久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对农村的民生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因此,建立健全覆盖我市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村老年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消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是摆在黄骅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和谐黄骅的新举措,也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
二、1号文件,使得农民也有了“养老钱"
春节前夕,中共沧州渤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骅市委书记回学勇到渔区进行调研。调研中发现,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尤其是60周岁以上的渔民来说,养老问题已经不容回避。政府应该在这项工作上有所作为。很快,在短短十余天的时间里,黄骅市政府迅速派人赶赴外地学习考察此项工作的经验,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黄骅市政府迅速以“黄政字[2009]1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横骅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暂行规定》,此后,又相继以“黄政字[2009]2号、3号”文的形式印发了关于(铖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领导小组的通知》及(侬村基本养老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新年伊始,三道“金牌”皆指向农村养老问题,更可贵的是,政府勇于更新观念,打破了“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
我市制订的养老保障措施追求的立足点是“低门槛、广覆盖、适度保障,以政府补贴为主、以个人交费为辅”。根据《黄骅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暂行规定》,凡黄骅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年龄在45-79周岁之间的农村居民,除已享受农村低保、五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以外的均可参保,并从2009年开始,按规定标准一次性交纳养老保障金,政府同时提供补、贴。45周岁的参保人员只需一次性交纳参保金500元,每增加一岁参保金即提高20元,直至60周岁。60周岁到64周岁的参保金都是一次性交纳800元,65周岁至69周岁都是780元,然后从年满70周岁开始交纳760元,每增加一岁参保金即递减40元,直到79周岁交纳400元。年满60周岁后,每人每月可领取50元的养老保障金;另外,80周岁以上的不用交钱,就可以直接享受每人每月50元的养老保障金,直至身故,保障金标准还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提高。这个“抛物线”式的参保金交纳模式,是我市在充分吸取外地经验并结合本市实际而制订的。
三、“保险”到“保障”,一字之差体现出政府的勇气和魄力
我市采取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新模式具有独特性,一是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农民一次只缴纳很少的钱,最多的交800元,最少的交400元,80周岁以上不交钱,就可以终身领取养老保险金,基本上相当于市财政掏钱补贴个人;二是人人享有。养老保险与农村低保接轨,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三是易操作,见效快。农民缴纳参保金,最快的当年就可领钱,享受退休,有利于快速普遍推行。
在全市应保人员中,60周岁开始享受农村基本养老保障金,按平均受益年龄到75周岁计算,15年共领取保障金9000元(600元X15年),其中个人平均一次性投入666元,市财政为每人负担8334元,财政担负率达92.6%。由此,市财政每年将向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账户注资1400万元,今后随着保障金标准的提高,注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在市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打上了极强的政府行为的烙印。目前我市把此工作初定为“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将“保险”改成“保障”,这一字之差体现了政府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心和关怀。这是黄骅建市以来“破天荒”的惠民之举,也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
四、让农民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根据规定,“农保中心”设在民政局。养老保障金从2009年1月1日起按季足额打入个人银行卡(折),4月份即可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障金的首次发放。对于这项工作,全市农民反响是极其强烈的,参与热情也始料不及的,尽管还是在传统的大年期间,许多村子已经“摸完底儿”、“照完相了”,甚至还有许多村儿早早地把钱交到了乡镇。羊三木乡辛庄村村委会秘书李海河说,他们村子已经统计好了,全村45周岁至79周岁的村民共有289人,80周岁以上的有26人,需要交参保金191780元,几天的时间已全部交齐。
58岁的村民李连补提到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时露出了笑容。他说:“老了有保障了”,这当然是好事,他还盼着自己多交点钱以后能多领点呢。他的老父亲今年89岁,老母亲8l岁,这下好了,家里多出两个“领工资”的,全家人可高兴了。51岁的村民陈文柱说: “就算一个月给50块钱也值,更何况以后还能涨,既保障自己平常有了零花钱,也给子女们减轻了负担”。而父母在农村老家,自己在市里工作的孙先生则认为,对于农民养老来说, “活钱”十分重要,因为从卖粮食的钱里每月拿出50元钱和政府每月给50元钱是有着 天壤之别的。
另外,我市百岁老人还享受每人每月loo元的长寿补贴金。市委、市政府考虑到渔区的特殊性,春节前夕,即把整个南排河镇渔区5000余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全部纳入城镇低保范围,每人每月可享受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
总之,我市的“农保”之举是得“农民之心、顺农民之意”的,让农民真正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成果,让农民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黄骅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2月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