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市慈善总会、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开展的“九九关爱·寻访最需帮助的老人”公益活动正在进行中,昨天,记者与温州星火义工队队员姜朝晖和市特殊教育学校陈建平老师来到永嘉县,走村入户,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老人。
镜头一:屋檐下的塑料布
每天,71岁的叶回英老人都要给老伴李修对按按手指、活动活动腿脚,晚上睡觉还要给他翻翻身子。叶回英说,她老伴患中风20多年了,腿脚已经不能动了,生活无法自理,医生说他恢复的可能性很小。
叶回英与老伴住在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他们没有生育,只有一养女,但其家庭条件也十分困难。叶回英说,如今,他们只靠每月百余元的低保金过日子。但每月买米要100元左右,给老伴买药和打针要几百元钱,经常还得依靠邻居和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
昨天上午,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他们所住的屋子四面透风,里面就摆放着一张床和一些杂物。在屋檐上,挂着一块塑料布,叶回英老人说,那是用来挡雨的,前些日子屋檐上的瓦塌了,这块塑料布还是好心人帮忙钉上去的。
镜头二:草藤边的露天灶台
在永嘉县岩坦镇陈周村的陈氏祠堂外,有一堵石头砌成的墙,墙边的一处角落,放着一些锅碗,旁边长满了草藤。这里,就是今年70岁的郑庆友老人家里的灶台,他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下雨天得打着雨伞做饭。
郑庆友年轻时是从别的村住过来的,20年前,他和妻子分离了,自己住到了外边。唯一的儿子也因家庭贫困,没有办法顾及他。10多年前,郑庆友就搬到陈周村的陈氏祠堂住,灶台就搭在祠堂外面的墙角。郑庆友说,如今他每月只有80元的政府补贴,平时靠上山劳作,给自己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祠堂里本来有灯,但为了省下每个月十几元电费,每天晚上就在一片漆黑中呆着。陈周村一村民说,老人经常连菜都舍不得买,而煮点粉干,就是他生活中的大餐了。
镜头三:没有油星的饭菜
走进岩坦镇南正村,那里有一座废弃的小学校舍,里面住着一名孤寡老人,他叫李岩听,今年76岁,依靠每月200多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这里时,李岩听老人正在吃午饭,他只有一盘菜——豌豆拌红豆,他说:“这是我自己种的,可以给自己省些买菜的钱。烧这些豆,也都没有放油。”
而李岩听老人的卧室就在校舍二楼,木头地板踏上吱吱作响。房里面就一张床、一张桌子。李岩听说,生活苦一点,还能坚持,但今年开始,他眼睛看不清楚了,可能是患上了白内障,希望好心人能帮助他治疗。
镜头四:猪圈改建的房子
面积6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内,摆着一张床,砌着一个灶台。而这里看似一个家,其实也是由一间猪圈改建成的,房门根本关不上。岩头镇鲤溪村的叶花叶老人就住在这里。
叶花叶今年74岁了,几年前和老伴不合而分居。老人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已经去世,现在只有女儿照顾她。叶花叶说,她住在这间平房已经有五六年了,去年摔倒受伤导致行动不便,只能躺在床上,如今全靠女儿一日三餐给她送饭。“女儿家里也不容易,每天都很忙,还要一日三餐给我送饭,有时候饭送迟了,我只能躺在床上等,自己根本无法起身去做饭。”
本报记者 金晖 陈忠
记者手记
用塑料布遮挡的屋檐,被草藤包围的灶台,一盘豌豆拌红豆,一处猪圈改建成的房子……这些老人的生活,你或许很难想象,但他们就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似乎对贫苦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但这背后,过多的是无奈。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一幢幢新建的房子、一顿顿丰盛的大餐,你的一份点滴之爱,或许就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几句嘘寒问暖的话语,或许就能使他们感受到心的温暖。
最需要帮助的老人故事将陆续在本报刊登,如果你要对“九九关爱·寻访最需帮助的老人”公益活动中哪位老人施以援手 ,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8868886,记者将从中牵线联系,你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最需帮助老人的线索。
慈善捐款请汇至账户——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爱心专户);账号:1203213029200018917; 开户行:工行城西支行。捐款人请在银行汇款单的“备注”一栏注明“最需帮助的老人”或受惠人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