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推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正文浏览次数:803
为贯彻落实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期间所作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创新养老服务和志愿服务方式,沧州市民政局5处着手,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服务社区治理,进一步推广有沧州特色的、可复制的“时间银行”模式。
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各县(市、区)结合区域特点和工作实际,以老为本,问需于老,探索个性化、多样化的实施路径。对于基础条件好、基层热情高的,可以全域推行;对于条件不成熟的,可以选择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础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先行推开,因地制宜设计方案模式,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边推广,示范引领、有序推进。
融合联动,做强载体。各县(市、区)积极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机构、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社工服务站(室)、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寸草心爱老敬老志愿服务站等服务载体的功能和作用,强化服务载体建设和运营,将“时间银行”与服务载体任务相融相促、一并推进,形成整体合力。
数字赋能,打造平台。各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或APP,实现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注册、需求发布、服务供给、服务评价、时间储蓄与兑换、实时查询、监督管理等功能,加强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河北志愿服务网)、“志愿中国”(“志愿汇”APP)等信息数据互通,推进“时间银行”便利化、网络化、常态化。
优化流程,有序实施。各县(市、区)统筹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切实完善“时间银行”实施流程。一是发布需求。老年人通过电话、信息管理平台或服务载体登记服务需求,经审核确保真实有效后,统一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发布。二是对接服务。志愿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信息管理平台选择可提供的养老志愿服务,并按照约定时间地点开展服务。服务载体可结合实际情况,联系服务对象调整和对接服务内容,或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资源匹配。三是评价服务。老年人可通过电话、信息管理平台或到服务载体对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
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各县(市、区)完善“时间银行”落地细则和激励机制,规范时间记录、证明开具和时长兑换。“时间银行”的认定和记录要按照真实、准确、完整、无偿、及时的原则,由乡镇(街道)或社区认定实施,以 1个小时为一个服务时间单位,志愿者可通过志愿服务组织、信息管理平台、服务载体查询服务时长信息,打印本人服务记录证明。志愿者有服务需求时,通过服务时间记录进行兑换,可享受其他志愿者提供的养老志愿服务。服务时间可按照志愿者本人意愿进行兑换、赠予直系亲属或向平台捐赠,不支持兑换资金或实物。
(责任编辑:hbln1)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