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腿脚不好,但爱做手工活儿。秀云经常帮我做饭扫地,我能帮着她改改不合身的衣裳。”4月7日上午,85岁的王云高兴地说。
王云是邯郸市肥乡区前屯村村民,如今,她口中的“秀云”和她一同住在村子主办的“互助幸福院”里。“秀云75岁了,我们俩搭伙过日子,有事互相帮助,每天有说有笑,住得高兴。”王云所说的“搭伙住”是肥乡区正在推行的一种新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为解决农村养老这一突出问题,前些年,肥乡区确立了“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基本原则,以村民自治组织为本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形式,建起“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的“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并在全区推广。
“前屯村互助幸福院是肥乡区首家互助幸福院,现在这里入住32位独居老人,都是本村村民,相互了解、熟悉,在一起既能做伴又能相互照应,这种‘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养老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许多村的响应。”肥乡区民政局养老服务负责人杨振红说。
杨振红介绍说,前屯村互助幸福院由闲置的小学校舍改建,免费供独居老人集中居住,院子里开辟了花圃、菜地,设有娱乐健身室、村医务室,屋内暖气、电扇、餐具、冰柜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墙上安装了紧急呼救系统,为老人们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农村互助幸福院不设专职服务人员,老人们通过互助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按照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原则,凡年满60周岁、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由其子女或本人申请,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后免费入住,老人的生活和医疗费用由子女承担。
为解决资金和场所难题,“互助幸福院”明确了村集体是兴办主体,由村集体出资或利用集体闲置房屋进行整修改造或新建,承担水、电、暖日常开支。肥乡区还鼓励新民居建设示范村配套建设“互助幸福院”,在用水、用电、取暖等方面按非营利性对待,在立项、用地、税费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为更好地推进“互助幸福院”建设,肥乡区还进一步探索新型模式,加强同村卫生室、警务室、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留守儿童之家、老年协会等相结合,创建了以“互助幸福院”为载体的多种社会管理新模式,拓展了“互助幸福院”的服务功能,争取让服务更暖心,老人更开心,子女更放心,政府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