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病配药更省钱,在卫生院也能看到经验丰富的医生……这是越来越多浙江老人,尤其是偏远乡村老人的直观感受,也是浙江省医改的成果。10月21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浙江湖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省重点是湖州市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这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为主线,召开的第11场新闻发布会。
福建省三明市的医改经验引发全国各地关注和借鉴,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上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积极稳妥开展试点,结合实际探索创新。而浙江在借鉴三明医改经验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正是一个重要关键词,也是浙江老人看病得实惠的重要原因。
住在偏僻乡村的一位老人感到身体不适,就近到村里的卫生服务站或乡镇卫生院就诊,在此坐诊的县、市医院的医生给他看病,碰到疑难杂症,接诊医生还能用手机当场连线多位专家,展开多学科会诊。化验单、B超单、CT片可以在卫生服务站或卫生院直接传给上级医院诊断,一般当天就能得到回复。在当地不能处理的疾病,卫生院会帮助迅速转诊到县、市甚至省级医院,手术后再回到当地进行康复治疗……
记者在走访湖州市、县(区)多家医院和镇(街道)、村(社区)多家卫生院、卫生服务站时发现,这样的案例已经十分常见。这个“流程”,充分体现了湖州医联体、医共体的改革成效。
看病少花钱,就医更方便是浙江因地制宜推行医改的最大特点。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张平介绍,近5年来,我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9.5%下降到25.2%,药占比从35%下降到25.1%。今年9月,省医保、卫健等部门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提出启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触发标准和约束标准。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浙江省平均每天有将近5000名县级医院医生在乡镇卫生院定期排班坐诊,99.8%的乡镇卫生院开设门急诊,98.2%开展门诊小手术,72.8%提供住院服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门口看病,尤其是老年人,一些普通疾病不用跑去大医院,省时省力省钱。张平表示,浙江是全国两个全省域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省之一,县域就诊率达88.9%,基层首诊率达53.6%。
据介绍,今年推出的“浙医互认”,推进浙江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实现93项检验结果、183项影像资料互联互通互认,均占高频检查检验项目的80%。前一家医院做完检查,换家医院又要检查一遍,这个现象将在浙江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