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坤荣
口中唱尽千古事 手内指挥百万兵
正文浏览次数:909
一块白幕布,几盏耀眼灯,幕后的人一边舞动着手里的竹签,一边唱着婉转的腔调。幕布前,围坐着一群孩子,盯着眼前演绎的各种故事。这也许是大家对皮影戏的共同印象吧。
相传,我省的皮影戏起源于南宋都城临安,散布于嘉兴一代,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穿越遥远的时光,在嘉兴海宁,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民间戏剧。上周三,记者在海宁见到了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坤荣。他说,皮影戏在他的生命中已占据了60年的时光,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心里。
18岁入杭学艺
79岁的张坤荣嗓音依旧清脆响亮,这和他几十年接触皮影戏有关。
1958年4月22日,年满18周岁的张坤荣进入了当时的浙江皮影剧团。
“那年,剧团来海宁招生,我因为生病辍学在家,就了报名。”张坤荣说,当时负责招生的领导对他的文化、演唱、形象各方面都进行了考核,“当时海宁有很多人报名,最后录取了十几个人。”
到了杭州后,张坤荣师从当时皮影戏资深艺人浙江皮影剧院副团长魏柏荣。为了学习好这项综合性很高的戏剧,张坤荣每天5时便起床练功。
“学起来不容易,一个人手里往往拿着六七根竹签,控制着三四个皮影人物的动作,手上功夫要求非常高,功夫不够,皮影人物也就演不活了。”张坤荣说,一般的皮影人物,操纵3根竹签即可,而像老虎、狼这样的动物皮影,需要操纵六七根竹签,难度相当大。而且,浙江的皮影制作方式和北方不同,皮影在转身、翻腾等方面显得很灵活,特别适合武打戏中的武打动作,学起来相对难一些。
除了手要根据故事情节不断舞动影人,演员嘴里也得唱着故事内容,还得兼顾旁白。浙江的皮影唱腔一般有海盐腔和弋阳腔,海盐腔比较婉转。
一般学员学习3到5年才可出师,单独进行皮影演出,由于张坤荣的刻苦学习,用了2年3个月便可单独演出相关剧目了。
“1959年至1965年期间,我们曾为来华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演出过皮影戏,演出的剧目有《龟与鹤》《采蘑菇》等。”张坤荣说,因为童话剧目没有台词,不受语言不通影响。
组建江南皮影剧团
1969年12月,浙江皮影剧团解散,张坤荣离开舞台。1979年,省里决定恢复皮影文化,重建浙江皮影剧团。当时省文化系统的领导找到张坤荣,希望他能带头组建剧团。
“白天上班,晚上在少年宫教大家演皮影戏。”张坤荣说,但因种种原因,剧团未能组建成功,“那时我就问自己,下次再接触皮影得什么时候啊。”
2002年,张坤荣正式退休,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海宁史志办的党史编写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上。直到2004年,张坤荣应邀组建海宁江南皮影剧团(海宁皮影剧团前身),任团长。
“时代在发展,原先的剧目太少,满足不了大家的胃口,所以我当时改编加创作了20多个剧本。”张坤荣说,有了新剧本,他就带着原先一批老艺人和新学徒,一边排练一边演出,“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要根据时代变化,创作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作品,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如果没有观众,何谈传承。”
2006年,张坤荣和团队演出的《斗鸡》《闹龙宫》分别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节金奖和银奖,张坤荣个人获杂技节的表演金奖。2009年,张坤荣先后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不能让传承断流
后来的演出中,张坤荣发现孩子们确实喜欢这样的“动画小电影”。因此他编的新剧本里,不少是适合孩子观看的童话节目。
2012年,张坤荣等应邀到杭州演出,原本打算演2个月,但是因为太受孩子们欢迎,又加演了一个月。小观众们还在演出意见本上写满了各种观后感,这让张坤荣很感动,也更有动力。
“那时我就想,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皮影戏的市场不如以前了,但只要剧本写得好、戏演得好,我们的皮影戏还是有希望的。”张坤荣说,当时他就下决心,只要自己干得动,一定要好好传承皮影戏。
张坤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只要有人拜师学艺,他必定手把手倾囊相授。这些年,陆续有不少人跟随张坤荣学习皮影戏,也有一批人已经出师。目前,张坤荣正带着5个徒弟,年纪大的已60多岁,年轻的20来岁。
为了更好地将皮影戏传承下去,除现场教学,张坤荣还用摄像机记录下自己的表演过程。
“我年纪越来越大了,我可不能让皮影戏断在我手里,得想方设法把这些技艺保存下来,供以后的学生学习。”张坤荣说。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