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8日下午2时,饲养了7年的一条名叫‘小小’的棕红色松狮犬走失。送还者,重谢房一套(二环路,现价值56万,拆迁价过100万),本人所有收入合法,与终身承诺相比,家庭一员何止百万”。近日,成都博主“家居曹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寻狗启事”,引发网友疯狂转发,有网友调侃:不买房了,找狗去。
微博走红后,曹老师又在微博中解释自己并非炒作,他已60岁,还有20天即退休。寻狗之事纯属情急之举。儿女在外生活,家成了空巢之家,生活没了乐趣,只有来自爱狗“小小”的一份亲情陪伴着他。
《经济日报》:空巢老人的寂寞,在微博悬赏中可见一斑。国际卫生组织大力提倡“积极老龄化”,其重点就是,人在进入老年以后,应继续在生理、心理、智能等各方面尽可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全社会创造条件关爱空巢老人的同时,空巢老人要学会自我调剂,多和邻近的老友们聚聚聊聊,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做到积极“自救”,或许这才是“百万寻狗”背后更该寻找的要义。
《青岛日报》:老人并非是没有家人,为什么要把一条狗当成是自己的家人,对一条狗倾注如此的感情与热爱?答案就在“空巢”二字上。他有儿女,但儿女常年不在身边,而这条宠物狗,却可以和他朝夕相伴,给他莫大的情感抚慰,甚至逐渐成了他的一种心理依赖。换言之,老人“悬赏百万”寻找的是狗,而实际上需要的是爱,这种爱,未必一定要来自于老人的儿女亲人,也可以来自政府、来自社会、来自所有的“陌生人”。
《新京报》:现在人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是,老人身边的孩子越来越少,距离也越来越远。许多老年人物质上还说得过去,但是精神上的孤独与寂寞,是难以忍受的。为了消除孤寂,许多老年人养宠物来增加家庭的气场,久而久之,宠物就成了一个家庭成员,宠物的丢失,必然给老年人以沉重打击,所以倾其所有寻找宠物,也就成为一种可以理解的行为。对于悬赏百万房产寻狗事件,不能只剩下调侃,要从中窥见空巢老人的孤独与无奈,更要为解除这种孤独与无奈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重庆时报》:老人悬赏百万房产寻找爱犬,是养老现实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单调、空虚。尽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破解养老难题,不是一天就能实现,但社会老龄化不能等,每位无人陪伴的老人也等不起。眼下,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老饭桌”,还是邻里问候,都是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应该紧跟其上。某种意义上说,悬赏百万房产寻爱犬的老人也是我们的父母。因此,这条“寻狗启事”与其说是一场喧嚣的围观,不如说是对社会的讽刺。每个人都没有理由视若无睹,社会更应多些反思。